浅议国家审计文化之创新精神
薛婷婷 (审计署广州办)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11日】
【来源:薛婷婷 (审计署广州办)】
字号:【大】 【中】 【小】


    一、审计文化与创新精神

     所谓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关于它的定义有多种。在汉语中,文化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文”是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和/或文字,“教化”是这个词的真正重心所在,指的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在国外,美国的人类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内在的价值观,,二是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国家审计文化是国家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共识,包括价值观、习俗、体制等。这些共识可以有利地推进审计工作的开展,保持国家审计长久的生命力,成为国家审计有特色的“软实力”。经过20多年的建设,国家审计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审计文化,其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本文仅对其中的创新文化进行探讨。

    加入WTO以来,创新一词频繁出现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21世纪的一大典型特征。作为国家经济的“免疫系统”的政府审计也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初步培养了全体审计人员的创新意识,并将这种理念贯彻到工作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审计成果。

    二、国家审计创新文化的内涵

    作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国家审计的创新文化有着独特的内涵,本文以金融审计的实践活动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创新文化表现在不断拓展审计内容。

    唐朝史学家刘知几在其《史通·申左》中所说:“夫自我作故,无所准绳”,即由我创始,不因袭古人。从无到有的创新要求,在国家审计的发展表现的尤为明显。以金融审计为例,金融审计的对象包括了所有的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规模占据我国金融体系95%以上。这些金融机构近年来在两个方面经历的巨大的变革:一是国家商业银行经历了一个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过程;二是商业银行产品不断创新,业务竞争激烈。为了应对不断变革的被审计对象,金融审计将审计内容的创新演绎为下列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审计层次的提升,将单纯的资产质量审计扩展到从宏观上评价国家政策的执行效果。近年来,国家通过注资,剥离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使得一大批代表我国金融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成功上市。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付出了上万亿的改革成本。那么,股改后这些商业银行是否达到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的“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成为金融审计人员的工作目标。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审计人员抛开固有检查资产质量的思维,发挥创新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制定了商业银行股份改革评价体系,从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等多方面入手,努力公正客观评价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揭示银行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重大薄弱环节、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从体制上、制度上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推动深化商业银行改革。

    另一方面是紧随被审计对象业务发展方向,探索新业务的审计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的商业银行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产品和经营理念上不断创新,客观上要求国家金融审计人员不仅要求学习新业务,更需要在此之上探索出新的审计方法。例如,金融衍生品业务在我国快速发展也仅仅是两年之内的事,在今年审计方案中已经将其正式纳入审计重点。在我国金融界,熟悉衍生品业务的专家为数不多,在审计队伍中更缺乏专业人才。但是,金融审计人员重新拿起课本,先为自己补充衍生品的知识,再通过对商业已经开展的衍生品业务进行分析研究,理清交易结构并发现风险点,创新出针对银行代客理财和自营的衍生品业务审计方法。通过审计,对商业银行开展衍生品业务的风险控制和国家职能机构对衍生品业务配套政策措施的建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控制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避免出现欧美银行巨额亏损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创新文化表现在包容并蓄不同领域的审计理念。

    为了贯彻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发挥金融审计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作用,金融审计通过结合其他领域的审计内容和理念,获得更加宏观的视角和更丰富的审计材料,从而完整地反映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例如:采用财政审计的视角,综合分析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中长期信用风险与地方财政风险关系,形成对地方政府隐形负债的调查报告。2004年投资体制改革以后,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政府回购或收费权质押等形式获取开行贷款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隐性的政府债务。为了检查这些不在报表上的负债是否有还款保证,金融审计人员积极学习财政审计的经验和做法,利用财政审计的宏观优势和金融审计的微观优势,以政府平台公司作为纽带,将金融风险和财政偿债风险联系起来。做到由点及面,既有微观举例又有宏观面的分析,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反映了中国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威胁金融安全的问题。

    (三)创新文化表现在突破固有的审计理念和方式。

    传统的金融审计中,数据审计一直是审计方式中的一个亮点,但是随着审计内容不断变革,以分行为单位切割数据的审计方式已经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不仅效率低下,也无法从全国的角度把握金融风险。审计署金融司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改进金融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以总行(总公司)审计为龙头,切实增强集中分析金融机构电子数据的能力,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随后在2008年的审计实践中组建了由金融司、特派办计算机审计业务骨干组成的数据分析团队,负责电子数据的分析工作,不再对各审计组下发电子数据。数据分析团队充分发挥了“龙头眼睛”作用,通过全面分析资金流动情况,发现重大问题线索和突出风险并及时下发各审计组核查,同时评价信息系统安全情况。

    三、国家审计创新文化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首先,国家审计有着广泛的资料来源。根据《审计法》,国家审计可以调阅工商、税务、人民银行等各国家职能部门的资料,也可以要求金融机构、国内企业等经济实体提供生产经营的数据,还可以就某些具体问题和发改委、银监会等政策制定部门进行探讨;其次,国家审计的审计对象遍布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极大的开阔审计人员视角。最后,国家审计是国家政策制定的调研者,这个角色使得审计人员可以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易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可以说国家审计有着天然的创新土壤。

    (二)劣势分析。

    审计人员虽然具有创新意识,但将这种意识上升为审计机构的成熟文化需要一个提炼、深化及共识的过程。国家审计署建立至今仅二十多年的时间,对于审计文化的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此外,审计机构承担着大量的审计任务,对意识形态的总结和提炼不足。

    (三)机遇分析。

    目前,全世界都在经历一场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不断下滑的经济指标暴露了我国经济生活的诸多问题,而这种形势给审计人员一个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机会。因此,创新国家审计文化将是这个时代的要求,也必将在推动审计事业前进的过程中大放异彩。

    (四)挑战分析。

    中国特殊的国情,使得中国的国家审计不仅不同于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也和其他国家的审计有着较大区别。因此,我国的审计文化应该具有中国特色,而不能照搬照套别国经验。此外,建立国家审计文化也是摆在中国审计人员面前一项紧急任务,如果创新文化不能成为指导审计工作的共识,国家审计将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四、培育国家审计创新文化的建议

    (一)建立适应审计创新的制度。

    作为创新文化的一部分,制度建设不仅是文化成果的反映,而且反过来可以促进文化建设的发展。目前,审计署在各种审计实践中多次强调审计创新,也举办审计专家经验评选等活动,以利于审计创新的总结和传承。但是,在制度上缺少了一个明确鼓励创新的倾向,对于各项审计成果没有单独从创新性方面进行评比。由此,造成审计人员还处于一种被动和不自觉的创新阶段,不利于创新思维的进一步发挥。

    (二)把审计机关打造成学习型机关。

    创新意味着打破常规,需要勇气更需要有着强大的知识作为后盾。只有丰富的知识和想象才能具有不断涌现的新思路,才能找到原本不相干的事物的切合点,才能将在一个宏观的视角上分析微观问题。因此,倡导全体审计人员终身学习的理念非常重要。审计机关可以不仅是一个行政机构,还可以成为一所学校:不同行业审计之间互相学习,有利于发现不同行业审计的契合点;同一行业审计人员互相探讨,有利于对行业新发展的把握;不同年龄的审计人员交流心得,有利于审计经验的传承和审计观点的碰撞。最终,一个良好的学习型机关将能够代表审计最前沿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它的工作成果必然可以屡创审计精品。

    (三)增强审计人员创新责任感和自豪感。

    在中国的审计市场上,审计署拥有最能代表中国核心竞争力的客户群,拥有最先进的审计技术,也拥有最优秀的审计队伍。但是审计人员对自己的创新能力缺乏自信,缺乏被认同感。这种心态会导致审计人员否定自己的能力和缺乏创新责任感。反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他们给客户一个相当专业的形象,他们的名字就代表新技术和审计尖端领域。我认为,审计署在审计能力和专业素养上丝毫不逊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所欠缺的不过是对自己形象的宣传和自身能力的自我认同。因此,加强对审计人员职业化的培养,可以激发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挥,将审计事业推向巅峰。

    五、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振兴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实力的关键”。因此,审计机关应抓住有利时机,培养创新文化的氛围,变被动创新为主动创新,变自发创新为制度创新,变零星创新为规模创新,用永不停歇的创新精神使审计事业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审计署广州办  薛婷婷)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