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审计创新必须处理好五种关系——关于加速“审计工作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的思考
江万永(安徽省巢湖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20日】
字号:【大】 【中】 【小】
    今年初,安徽省审计厅就开展好“审计创新年”活动,提出着力做好审计理念创新、审计内容创新、审计方式创新、审计管理创新和审计制度创新,要求切实做到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创新,加快推进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新提出“五个创新”既是对“五年行动计划”的补充完善,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更是我省后一阶段的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下面,结合平时的一些思考,浅谈关于加速“审计工作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的几点认识。
    一、处理好审计创新和围绕中心的关系
    (一)围绕中心是审计创新前提条件。始终紧扣中心、服务大局,贴近党委、政府需要,是审计机关成立26年来最重要的经验总结和工作法宝,也是未来审计工作必须依然牢牢把握的工作方针。审计工作是否有为有位,有多大为有多大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贯彻落实这一工作方针的力度和效果。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好围绕中心和审计创新的关系。2009年,我省提出 “抓三保、赶两湖、超万亿”工作目标,各市党委、政府也纷纷提出自己的工作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大局。我们要在在围绕中心的前提下审计创新,防止审计游离大局,避免审计创新冲淡、影响中心工作。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的历史条件下,对那些真心为事业、为发展而敢于突破、敢冒风险而出现的差错,要更多地从保护发展、宽容失败的角度提出完善的建议,有时要大胆“创新”,有时也要谨慎“创新”。
    (二)审计要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当前,审计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大局、服务大局,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加快审计创新转型来进一步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在服务大局中努力实现审计工作自身的科学发展。一方面,要学会准确把握住中心和大局。注意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政策的学习分析,加强对地方党委、政府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的学习和领会,把握其发展理念,并以此来对照检查自身的工作,适时调整审计工作的思路、重点和具体措施。一方面,要做到宏观意识与微观能力的统一。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手。既能从微观的层面准确、高效地摸清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又能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有利于完善管理、服务决策、促进发展的审计成果。
    二、处理好审计创新和质量优先的关系
    (一)质量优先是审计创新核心取向。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和生命线,也是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促进审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其一,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比如在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关心的民生工程、社会保障、重点投资项目的使用效益等方面,审计部门承担着保驾护航的责任。只有提高审计质量,才能确保资金的安全高效。其二,审计质量是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审计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低。特别是审计公告逐渐普及推行的新背景下,审计质量不仅经得住被审单位的检验,也要经得住广大群众的检验,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质量立审意识。其三,审计质量是彰显审计机关形象的必然要求。审计机关的形象,取决于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认可程度。只有保证审计质量,审计才能有效发挥作用,才能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因此,审计创新必须牢牢抓住质量这个前提。当前不少地方借助社会中介力量,解决投资审计人力不足问题。在创新整合审计资源的同时,要做好相关制度、监管的跟进,注意防范质量风险。还有,在推行简易审计程序、减少审计复核等方面,要统筹考虑好审计质量。
    (二)以审计创新推动审计质量全面提升。审计工作必须加速转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已是共识。审计创新是审计转型的必然选择,同样是新形势下提高审计质量的必然选择。提高审计的审计质量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项目的计划、准备、实施、复核、整改等各个环节,主要抓好以下几点方面。一是创新审计方式,在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上下功夫。大力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紧紧围绕国家政策法规和重大宏观决策的落实,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关心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实施审计调查,掌握情况,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二是科学整合审计资源,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积极推动“同级审”与“上审下”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金融、企业审计相结合,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就地审计与送达审计相结合,促进各种审计业务资源的互通共享。注重利用审计机关的外部资源,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作用。三是不断深化跟踪审计,做到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特大型投资项目、重大民生工程、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四是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继续深化AO的应用,进一步加强审计信息化网络系统建设,积极推进审计数据资源建设,继续开展信息系统审计试点,开通视频会议系统,努力建立规范、高效的审计方式,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审计转型提供技术保障。
    三、处理好审计创新和继承传统的关系
    (一)继承传统是审计创新基础根本。审计创新,不是对以前工作的全盘否定,是在以前工作基础上的调整和革新,在继承已有经验、巩固发展成果、创造新鲜经验基础上的深入发展,是进一步提高水平、发挥作用、达到一个新的更高阶段的过程。一方面,我们不能割裂历史、与此前一刀两断,而要更好地体现审计工作发展的连续性,对以前工作中的一些好做法、行之有效的经验,要全面继承下来;对以前经过深思熟虑、科学论证,而确定的工作目标和规划,要继续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另一方面,要适应变化发展的形势,对已有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升华,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二)在继承同时实现审计创新。继承和创新互不否定,相互促进、补充。一是坚持大局观念、服务意识同时,强化宏观思维、“免疫”理念。核心是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灵魂和指南,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审计发展规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审计监督的内在联系,准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为推动审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二是坚持依法管理、注重考核的同时,强化协调发展,成果意识。上级审计机关要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领导、工作指导和队伍建设,抓紧研究制定与审计法相配套的法规、制度;积极探索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根据党委、政府需要来确定审计的立足点和目标,选择提供什么样的审计成果。三是坚持机关党建、文明创建的同时,强化审计文化建设。以提高审计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标,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文化理念教育为中心,以提高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坚持表扬表彰先进、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人文关怀、创建和谐机关,坚持崇廉敬洁、树立正确荣辱观,不断增强审计事业的发展动力。
    四、处理好审计创新和以人为本的关系
    (一)以人为本是审计创新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审计工作实践,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审计工作的“方向盘”和“指南针”,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领域和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在审计创新中,要把是否有利于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同时,践行“民本审计”理念,是提升审计公信力重要推动力,是审计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围绕“民本审计”确定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思路、重点、方向。2009年我省投入220亿元实施二十八项民生工程,各地同时也确定了自己的民生工程,努力让发展的成果惠及百姓。当前“民本审计”主要工作就是抓好民生专项资金审计,在此基础上,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实利益问题入手。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在注重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在注重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二是要关注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社会保障、就学就业机会和社会分配公平。促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对各项资金的监管。注意检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落实情况,严肃查处各种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三是注重社会公正,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着力推进制度建设,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权益。
    五、处理好审计创新和环境基础的关系
    (一)环境基础是审计创新重要保障。审计转型是审计工作的一场深刻变革,为保障这场变革的顺利进行,单考审计机关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加强与各个方面的沟通与宣传,争取领导机关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争取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理解,争取其他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为加快审计转型创造良好的环境。环境是一种无形的资源,争取宽松和谐审计环境,审计转型才会有好的基础。
    (二)努力建设审计环境基础。一是积极争取党委、人大、政府的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研究党委、人大、政府的需求,增强工作针对性。勤于请示,善于汇报,多听取领导的指示要求。对于一些重要的审计情况、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如实、全面汇报。争取把审计决定执行情况列入政府督查内容和问责范围。二是倡导文明审计,构建和谐审计关系。确保审计报告的每一句话都要来源于事实和证据,不能受情感和偏见左右。不能只说问题,而不写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员的工作成绩。在每个审计决定作出前,都与被审单位主要负责人充分交换意见。三是重视审计宣传、塑造审计机关新形象。要利用好审计信息网资源,将其建设成为本地一个重要门户网站和信息公开平台。积极向各级媒体提交宣传稿件。重视网络民意,加强审计工作宣传和舆论引导,积极稳妥推进政务公开,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理解、支持审计工作。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