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审计职能发挥及实现功能转变的思考
徐华(湖北省郧西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10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作为政府履行财务监督、维护财经纪律的重要职能部门,在打击预防经济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廉政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审计职能的拓展性发挥已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审计功能作用也有待通过审计理念、审计方式、审计措施及管理体制的转变而得到提升,以期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一、实现审计监督向““免疫系统””理念的转变。审计监督是审计工作亘古不变的主要功能。《审计法》在审计机关的职责中也已明确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有权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审计调查结果。长期以来,审计部门依法依规,严格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在经济领域、财经活动中发现问题、揭露问题、纠正问题,为保稳定、促发展发挥着经济卫士的作用。但目前的审计监督大多是事后监督为主,是被动治理,而免疫系统是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是主动预防。对于审计免疫系统而言,审计监督仍是免疫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审计执法中的主要措施。目前,以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审计职能在当前维护经济发展、规范经济行为的大环境中的需求中已显得力量不足、手段弱化,需要逐步建立有自我免疫能力的审计免疫系统,使审计的职能由治病转变为防病,再到防治结合,真正实现审计职能的经济卫士的作用。笔者认为,审计免疫系统的建设必须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审计部门在经济活动中新的职能定位。审计免疫系统的建设,前提是审计部门必须被赋于新的工作职能——对政府经济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对违规违纪行为的独立处置权,使审计行为在各项经济活动中有强悍的震慑力,只有震慑力,才有畏惧心,才有自律意识,才有规范行为,也才能达到审计职能发挥的新要求。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要求赋于审计部门新的独立处置权是为了有利于免疫系统的建立,只是要求体现审计部门执法的独立性和严肃性,不是一味地强调审计部门要脱离政府的领导,行使权利或独行其是。
    2、建立审计免疫系统工作制度。建立免疫系统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组织领导、党风廉政、审计制度、财经纪律等配套建设,为免疫系统工作制度建设创造条件。审计免疫系统可以预防-抵御-揭示-修复-建设为目标建立工作体系,这个工作体系既可理解为审计免疫的总体目标或功能分类,也可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措施。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分类,针对不同的经济行为确定不同的监督重点,僻免在审计监督中形成什么项目都是一个程序,什么程序都是一种结论,什么结论都是一种处置方式的程式化工作思路,探求新的工作突破口,谋划新的工作方式。比如,在对财政预算执行、地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国家政策性投资项目可采取事前参与的方式,参与政府的经济决策,从政府投资合规性以及规僻投资风险的角度,通过掌握政策依据、进行项目可行性理论分析作出自已的判断,给政府决策层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政府经济正确决策助力,达到纠正和调整政府投资决策及预防经济违规违纪行为的目的,发挥免疫系统的预防抵御作用;对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发现问题、揭示问题和纠偏查错为重点,揭示问题,整改修复。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的项目的监督可从查找制度的设计和执行缺陷入手,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对资金使用的规范管理的立长效机制。
    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行力。注重吸纳和培养高素质审计业务和计算机使用的专业性复合人才,以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开展审计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提高审计工作执行力。   
    二、实现立足微观向服务宏观目标的转变。免疫系统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立足微观放眼宏观。因为免疫系统不仅要求在微观经济领域中实行监督,而且要求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维护国家经济的安全。审计监督主要以立审计项目为主导,以查资金使用为主线,以纠错改偏为目的,以缴纳罚款为手段,查出了很多经济大案要案,肃查了大批经济犯罪分子,维护了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利益,积极地发挥审计职能作用。但是,如果审计工作仅着眼于经济监督的微观管理而不放眼宏观监督就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微观管理只能发现资金使用、项目实施的个案问题,不能通过审计调查发现在管理机制上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缺陷和弊端,不能揭示和预防将来还有可能发生的倾向性问题,不能做到防患于末然,与审计工作的拓展性发挥不相符,与审计免疫系统的建设要求不相符,所以,审计宏观服务的职能履行已日显重要,立足微观向宏观服务将成为必须。立足微观和宏观服务要互为补充、彰显效益,立足微观不是说对项目、资金进行跟踪监督就不重要了,不监督重点项目或资金的运行,不查处经济犯罪个案了,而是要求在审计监督中以更开阔的视野、以更敏锐的思维和更独到的眼光在常规的工作中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体制运行、管理方式或廉洁行政等问题,发挥审计监督的前瞻性,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规范管理,为实现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促发展的目标服务。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加大参与力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配合,充分了解政策口径,跟踪资金拨付及项目实施,预警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促进经济增长造势。二是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实施,关注经济发展规划对地方经济推动作用,与社会经济分健康发展及环境保护有无冲突甚至矛盾的因素,积极支持政府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发挥审计参谋作用。三是社会事业及民生保障,关注教育、医疗、卫生、民政、就业等涉及社会事业及民生保障的的政策落实,把群众关心和反映的问题作为重点,深入基层调查制度实施的程序和环节,杜绝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维护社会和谐发展。四是财政预算的执行,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县级财政收支预算要符合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结合县情,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全面落实地方财政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重点保障教育、卫生、医疗、民政、社会保险等,支持招商引资,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展地方优势经济,为形成地方特色经济,打造支柱性企业服务县域经济服务。五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结合部门预算、财务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侧重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单位财务监督,严格机关支出行为。六是国有资产的管理,了解和分析国有资产投资、运行、使用及处置情况,揭示存在的管理漏洞,提出合理化建议,理顺资产管理体系,促进国有资产健康运行、增值增效。
    三、实现问责审计向责效双问方式的转变
    审计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以核查事实为依据下达审计结论、究错问责始终是重要的审计程序,也是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这是由审计基本职责决定的。对不同经济领域中进行审计形成的结论,内容都是以存在的问题和责任为主,针对事实,一方面对审计对象或事项进行肯定,肯定其经济行为对工作运行和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揭示存在的违规违纪的经济行为,认定存在的问题,依照审计法规作出分析判断,确认其应负担的责任,最终达到依法处理和督办执行的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领域犯罪的形式越来越多,给国家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社会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坏,特别是很多经济犯罪具有隐形性质,不仅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造成的预期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损失是难以估计,触目惊心,受到人民群众的深恶痛绝,因此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惩治措施只能从严,不能手软。所以,从审计监督的角度上讲,从问责审计向责效双问审计方式的转变不仅是深化审计职能、提升审计公信力的需要,也是新时期维护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体现政府勤廉执政、服务为民的需要。在审计实践中,问责审计和责效双问的主要区别是责效双问不仅要反映经济活动中违纪违规的现象和产生的直接后果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还要算清经济账,通过评估系统对由此而产生的间接经济损失和预期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测算,算清社会账,对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进行评估,账算明白了,问题才能弄清楚,才能按罪量刑,震慑纲纪。探索问责审计向责效双问方式的转变需要五个条件:一是明确审计权限和审计程序,在审计法规上明确规定效益审计权限和评价程序,使效益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建立评估体系,出台评估制度,按经济领域划分,涵盖所有经济行为,比如可以分投资、金融、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预算执行、社会保障、机关财务、环境保护等等。三是明确法律责任。对因责任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都作出明确规定,按责处置,量罪论刑。四是进行专业储备,着手培养兼具审计和评估的专业人才,为实施效益审计打基础。
    四、实现传统审计向信息审计手段的转变
    随着计算机的运用,信息化的普及,会计电算化对传统的审计理论和应用手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各领域、各行业的财务管理中,基本上都实行了会计电算化核算,范围比较普及,特别是在金融、电信、财政、税务等部门,电算化普及程度更高,经济活动的开展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电脑的信息化处理,审计部门的工作方式受到严峻挑战,手工审计已越来越不能应工作的需要,从传统审计向信息审计工作手段的转变将成为必然。在开展信息审计探索上,AOOA审计系统的提出和运用是转变审计手段的重要标志,也是新形式下审计工作强化经济监督的助推器。但在现实工作中,在主观和客观上,还有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审计信息工作的开展,一是会计电算化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门类繁多,审计部门采用信息存在技术困难。在当前的会计电算化运用中,行业的财务应用软件是由不同公司开发的,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公司首要考虑的是用户的需要,运用程序相对独立,而应用程序是否与其他用户相兼容相匹配则往往被忽视。与此同时,还有些部门把没有经过测试的性能不稳定的软件运用到工作上,程序本身就可能不科学、存在缺陷,所以会计信息就具有不安全因素,存在信息使用风险,加之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运用系统又缺乏足够的了解,采集技术达不到要求,会计信息采用往往比较困难。二是被审单位不支持。还有相当一部分对审计工作多多少少仍然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支持的,涉及到财务管理是能不说的尽量不说,能不介绍的尽量不介绍,有时信息资料掌握的不完整、不系统,甚至有遗漏的地方,无形中加大了审计部门的工作难度。三是审计人员自身对信息审计信心不足。审计队伍中敬业奉献、经验丰富的不乏其人,随着会计信息电算化的普及,审计队伍的逐步老化,审计经验和电脑知识不配套,实际操作起来是丈二和尚不摸门, 在工作中一旦遇到难题,往往是自己先有为难思想,因为一时的困难就否定信息系统的作用,即便有的年轻干部懂得一些电脑知识,但是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在工作中难以达到游刃有余,以上种种都不利于审计信息工作的开展。四是审计信息服务管理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表现在缺乏信息系统培训跟踪服务管理,管理软件更新不够及时。五是主观认识不到位。少数地区对审计信息工作开展的主观认识还不到位,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所以,从现实情况看,由传统审计到信息审计手段的转变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审计部门从上到下的共同努力,以推进信息审计工作的开展:
    1、建立信息审计操作制度。制定出台《信息审计工作实施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管理文件,统一信息审计标准,明确原则、权限和操作程序,对审计部门或被审计单位都作出规范性要求,理顺工作环境,整理工作秩序,为信息审计系统的完善和规范搭建平台。
    2、加大信息审计软件开发力度。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委托实力雄厚、信誉度好的公司研发信息审计软件,软件应包括会计电算化系统测试、信息审计数据传输、数据分析、系统修复等内容,同时注意信息审计系统的升级研发,使信息审计系统能时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提高计信息审计系统的应用水平,实现信息审计利用效益最大化。
       3、跟进服务管理工作。一方面跟进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的服务管理,定期不定期地对基层审计人员进行信息审计专业培训,促进理论与工作对接,促进操作应用;另一方面是跟进远程即时服务管理,软件公司要加强配套服务,对用户的疑难问题能及时予以回复或解决,增强用户信心,提高工作效益。
       4、提高审计队伍综合素质。鼓励职工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学习会计、审计、计算机运用、法律法规等知识,不断地自我加压,更新知识,自强素质,达到工作中业务熟练、应对自如的效果。
       5、采取激励措施推进信息审计工作。信息审计工作是审计部门所面临一场势在必行的革新,审计部门只有强化措施,积极应对,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在推进信息审计工作上应采取激励性措施,一是实行工作量化考核,把信息审计工作纳入年度工作量化考核范围内,评选奖优,奖励先进,鞭策后进。二是把信息审计纳入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内容,参入优秀审计项目的评选的,信息审计是必备因素,实行一票否决,以此推进信息审计工作的开展。三是办公信息化,普及OA办公系统,强化日常办公电算化的训练和应用,逐步实现审计办公自动化。
       6、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多方位、多途径地宣传信息审计工作,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为信息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氛围。
    五、实现问题揭示向落实整改效果的转变
       监督经济活动,发现问题、揭示问题,打击经济犯罪,促进经济环境健康有序、促进廉政建设、促进社会公平发展是审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也是审计监督的最终目标。从审计实践看,审计工作通过审计检查、审计公告、审计处理等方式对社会公共资源管理、社会收入再分配、社会经济秩序的公平公正、党风廉政建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查处了很多涉案金额大、社会危害大、群众反响大的大案要案,审计工作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群众对审计的期望也越来越大。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来,虽然政府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所揭露的经济犯罪案件性质却是影响更恶劣、损失更巨大、权位更高重、案情更复杂,这个问题一方面反映了政府惩处经济犯罪的决心和力度,另一方面也说明还有人在个人利益和法律之间权衡,敢于以身试法,敢于冒风险,是因为现行管理制度还有漏洞,法律责任还没到位,干部用人制度尚待完善,监督机制尚需加强,所以作为审计部门,除了发现问题、揭示问题,也还需要在审计结论、督办执行、落实整改上强化措施:
    1、强化审计公告制度。审计公告制度不仅是指向被审单位和社会发布审计通知信息,而且要逐步将审计的基本情况和结论进行向社会布,接受社会监督,特别要把群众关心的焦点审计项目及时公开,把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推进以法审计和审务公开。
    2、强化审计项目评审制度。按审计项目评审管理办法,对照审计程序、审计执法、审计纪律、审计档案的要求,基层审计部门应要定期对审计项目进行综合评审,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对评审出的优秀项目予以奖励,规范项目审计行为,并达到以评审促提高,以评审保质量。
    3、强化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法不清则责不明。在审计法规上应包括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既是建设审计廉政建设的需要,也是提升审计公信力的需要。审计应以维护社会经济活动廉政、公平、公信为已任,是社会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舵手,从这个高度上讲,审计行为不论是对外或是对内都是非常神圣和严肃的,对外要履行审计职能,秉承法律公正,对内要执行审计纪律,勤政廉政兴审。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是对审计行为设置的一条警戒线,提醒审计工作人员时刻以牢记责任二字,特别是在重大审计项目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依法调查、依法取证,按审计程序办事,不受外界任何因素干扰,对审计事项作出公正结论,严格审计责任,最大限度规避审计风险。
    4、强化审计执行制度。审计执行是审计事务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审计程序中,下达审计结论并不是审计项目最后环节,还应将审计建议督办到位,促进单位抓整改、抓落实、保规范。可在审计结论下达后的一定期限或是定期对审计项目开展督办落实回头看,看单位是否进行整改,态度是否认真,措施是否得力,效果是否明显,体现审计工作的规范性,更体现审计结论的严肃性。
    5、实行审计违纪备案制度。对审计出来的违纪单位或个人进行登记备案,对于屡审屡犯的列为重点监督对象,加大对其审计频率,对问题一审到底,并同时报纪检监察部门备查。
    6、促进单位制度建设。审计的目的就是规范,规范不能单靠审计、纪检或检察机构来审、查、纠,对审计部门而言,在查找问题的同时,帮助单位从建立制度入手应该是更治本、更有效的办法,所以,在审计结论中,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加进去,通过帮单位找原因、提建议,使单位用制度来约束自身的行为,这比起其他的惩罚性措施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
    六、实现独立执法向部门联动措施的转变
      作为监督职能部门,审计是政府一个很重要的机构,但不是唯一的。就目前的职责权限和人员配置来讲,审计责任虽然重大,但不可能包揽所有的经济监督事务,在监督职能发挥上,审计部门应打破一家单打独斗的常规,探索建立与纪检、监察、检察、财政的部门联合制度,合理分工,互通信息,形成合力,变独立执法为部门联动,共同打击经济犯罪。比如说在审计执行上可请检察机构参入,经济责任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分工合作。
    七、实现机构地方隶属向双重隶属管理体制的转变
    审计部门自成立以来,就隶属地方政府管理。在审计业务上,审计部门可以对地方财政预算执行、行政事业企业单位财务、金融、投资等依法进行审计,审计既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方方面面要依赖,但又必须对政府的经济行为进行审计,这是审计职能的独特所在。正是因为审计这种独特的职能,就形成了审计部门比较尴尬的工作环境——即已变相成为政府的一个内部监督机构,这种内部监督机构的性质在发挥审计职能上存在诸多弊端。在审计工作中,基层审计部门在工作安排、政策执行、问题反映都要与本级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特别在涉及地方利害关系的问题上,不仅不能直截了当的把所有问题都反映出来,而且还要帮忙政府出主意、想办法,区分重点和非重点,把不能或不想反映的问题拿下来,把比较严重的问题淡化后再向上反映,结果是不能真实反映审计监督结果,不利审计监督规范执行。为建立审计公正监督长效机制,探索审计机构双重管理体制将有利于审计事业健康发展。一是人员实行省垂直管理,审计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任命应由地方政府向市、省审计部门上报后,由上级直接任命,并可在一定范围内调动;一般干部的人事管理由省实行统管,包括调级、调动等。二是经费实行双重管理,所有人员经费由地方财政负担,工资实行银行发放,审计业务经费由上级划定统一标准,测算经费需求量,由地方财政与上级财政按55的比例分担,地方负担部分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上级负担部分由省财政以专款名以下拨地方,审计罚没款不再与审计业务费挂钩。三是业务管理以上级指导为主,地方政府领导为辅,由省对基层审计部门实行审计业务量化考核,评先彰优,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形成审计系统勤廉高效的良好氛围。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