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时期审计工作转型的评价标准
陈永多 崔燕(安徽省淮南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07日】
字号:【大】 【中】 【小】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全面履行自身职责、充分发挥预防、提示和抵御的功能,审计部门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创新审计理念,主动实现审计转型。但转型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的,转型是否成功?需要在审计转型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指导转型活动、衡量转型效果、鉴定转型质量的标准,可从公信力、执行力、透明度、社会满意度四个指标进行评价。
    (一)公信力。是对审计监督服务水平进行评价的指标。指的是审计机关通过自身行为获取社会公众信任、响应和支持的一种能力,反映了公众对审计监督服务的信任度。一是目标完成指标。包括审计计划、宣传信息、处罚决定、党风廉政、职工培训、向社会承诺、审计监督员巡视、回访次数等指标。这些是基础性指标,体现的是审计机关想干事、干成事的实战能力,决定着审计机关公信力的基本状态。二是审计结果公告指标。包括审计发现问题反映情况、审计结果报告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告数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群众的综合测评情况等指标。这些是关联性指标,体现的是审计机关能干事、敢干事的独立能力,决定着审计机关公信力的社会状态。三是审计整改指标。包括审计结果报告意见或建议落实的数量、质量和综合测试程度等指标。这些是分析性指标,体现的是审计机关监督性、建设性作用,决定着审计机关公信力的价值状态,也是审计机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社会价值反映,是审计机关威慑力、执行力的真实体现。
    (二)执行力。是对审计监督能力进行评价的指标。指的是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实现既定审计工作目标的手段和能力,反映了审计机关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实际情况。一是国家政策执行能力。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服务性、主动性,加强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揭示和反映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保障政策措施的及时、有效落实的能力。二是审计业务执行能力。即科学制定项目计划,规范实施审计项目,合理配置审计力量,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深化运用审计成果,圆满完成审计任务的能力。三是审计结果执行能力。即审计决定全面落实,审计建议充分采纳,审计成果得到转化和提升的能力。
    (三)透明度。是对审计监督质量进行评价的指标。实现透明度就必须做到审计行为合法合规、审计过程程序规范、审计结果准确可靠。一是审计法规透明。即公开审计法规,使公众知晓依法审计的基本规范,审计的目的、程序及职责。二是审计过程透明。即开放审计过程,在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项目的实施、审计报告的形成、审计信息的生成等过程都在依法保守党和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三是审计结果透明。即公开审计结果,将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对外公告。四是审计政务透明。即公开政务、事务,将审计机关预算情况、执行情况、工作绩效情况、内部政务和事务通过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及机关内部公示。
    (四)社会满意度。是对审计监督效果进行评价的指标。指社会成员(个体、群体和组织)对于审计工作是否满足其个人和群体的需要、愿望、目标及其满足程度的一种关系认识与情感体验。它是社会成员对审计工作的直接感受和综合反映,也是评价审计工作最有说服力的综合性指标。社会满意度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的满意度,以每年的目标完成考核评比等形式反映。二是上级审计机关对基层审计工作的满意度,以审计系统内各类评优评先等形式反映。三是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满意度,以政风评议、公众舆论等形式反映。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