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东海县建设局 廖艳梅 江苏省东海县审计局 文 祥)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10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到位,内审人员的素质与内审要求不一致,制度不完善,有些单位没有内审机构或形同虚设,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为此要完善制度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素质,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措施

       内部审计具有查隐患、堵漏洞、测风险、提建议、促管理等重要功能,但是目前它在我国行政和事业单位中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工作是国家为加强审计监督体系,建立和健全自我约束机制,用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设置及内审职能作用的发挥不尽人意。制约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工作发展的因素较多,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个弱点,法律制定滞后,监督意识淡薄,审计内容单一,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笔者就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法制不健全。我国关于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严重不足,存在明显的法律滞后现象。各种新颁布的经济政策、法规很少涉及到内部审计。目前仍未制定专门规范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现有的关于内部审计的依据主要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实施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其法律级别明显偏低,在执行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的过程中,法律强制力弱,常会遭到抵制。

        2.机构设置不到位。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目前的设置状况不容乐观,少数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了相对独立的内审机构,但大部分虽设了审计机构,但与财务部门两块牌子一班人马,甚至没有设立。没有独立的内审机构,内审工作就很难开展。

        3.认识上有偏差。很多领导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只是本单位内部的一些收支活动,没有必要开展内部审计。特别是近年来财政部门实施了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编制了部门预算、资金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物资的购买实行政府采购,有些领导认为不需要再开展内部审计了,还有不少领导认为内部审计机构是在国家有关审计制度规定下设立的,把内部审计机构当作是一种异己力量,从而排斥它,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严重地阻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4.工作思路不明确,找不好落脚点。有的不能根据本单位总体工作目标的变化适时调整工作目标,有的忽视了内部审计操作和管理中的责、权、利相统一原则,没有对审计工作目标进行科学的分解,甚至有的按照领导的意图对本单位的开支进行整顿,应付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常常处于应付局面之中。

        5.审计内容单一。仅限于财务收支审计,纠正违纪违规事项,实施事后监督,但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账务处理上的差错越来越少,单一财务收支审计已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要求,必须不断拓宽自身的工作内容才能适应现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6.内审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一是内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多是年龄较大财务人员,二是内审人员大部分是由长期担任财会工作或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员转任或兼任,虽然具有一定的财会知识及经验或纪检监察工作阅历,但对审计工作还不胜任,而且这支队伍也不稳定。三是审计人员自身有的是安于现状,有的是对内部审计工作岗位不满意,因而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和充实审计知识,严重降低了内审工作的质量。

       二、解决措施

       1、领导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努力创造成绩,写出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提出自己的合理性建议,使领导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从而充分采纳内部审计人员提出的合理性建议。

        2、加强内审队伍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内审人员素质提高了,内审质量才会提高。首先,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改变观念,为内审机构配齐配强内审人员,改变由财务人员兼任内审人员的单一渠道,形成内审、会计、法律、经济等人员组成的有机整体。其次,要建立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制度。不论是有实际经验的老内审人员,还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内审人员,都面临着内审知识更新的挑战,所以需要不断进行学习培训,把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培训工作形成制度加以落实。加快内审人员知识更新,建立起一套复合型内审人才队伍,以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应合理定位。

       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应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决算三个环节入手,按照突出重点、审深审透的原则,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专项资金审计应从立项、批复、使用、管理和效果等环节入手,对项目支出的目的、执行途径、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在内审中,应对专项资金使用单位的申报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预算批复、专项资金支出验收报告和专项资金决算报告等资料,进行调查核对和统计分析;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内审;对投入财政资金和产生社会效益进行定期分析,据以评价专项资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目标是否一致。 

        4、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审环节,努力拓宽内审工作领域。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内审的目标是以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的“合规性、合法性、真实性”为主,这一内审目标是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客观经济环境的需要的;但是,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特别是随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结算中心的建立,被内审单位财务收支逐步步上规范,电算化会计的普及和应用,账务表面的错弊越来越少。因此,及时调整内审的目标和重点,从传统的防错纠弊中跳出来,研究和探讨审计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向绩效审计、管理审计领域延伸;内审重点除了财务收支审计,应转向审计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做到真实、合法、效益三者并重,更好地发挥内审效用。 

       5、建立健全独立的内审机构。

       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搞好系统内部审计的基本保证。在对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实施改革的时候,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都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各行业的行政事业主管部门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如果行业主管部门都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势必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应强调与其它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特别要求的是与财务、纪检、监察部门分设,不能有行政隶属关系,内部审计机构要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6、正确定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落脚点,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路。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把定位点确立在为部门或单位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促进加强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规范其各项财务收支行为,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根据这种定位,衡量内部审计工作成效的标准,也主要应看其在定位点上的作用发挥得如何,而不能单纯地看查出了多少违纪违规问题和多少违纪违规金额。行政事业单位要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思想从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处理审计工作中所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向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提出决策依据和可行性建议,为领导的决策服务,把服务寓于监督之中。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立足于帮助,使之改正或找出妥善的解决办法,恰当作出处理和给出建议。要正确地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不能只讲监督不讲服务,也不能只讲服务不讲监督,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要把二者统一起来。         

        7、将内部审计工作从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及事前审计转移,防患于未然

       内部审计不能只当事后诸葛亮,应当把目光前移,把工作重点放在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监督上。当问题和风险出现苗头时就及时介入,实施审计调查,摸清症结所在,全过程、全方位地进行监督、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报告,采取必要措施,防患于未然。

        8、借助外部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工作因种种原因会影响到整个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采用内外审计结合的办法,即可解决这一弊端,通过外部审计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审计的有效互补,既可解决内部审计机构人手不足、任务繁重的矛盾,又可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准,既可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能力和独立性,又可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并且,也有利于内部审计机构协调平衡好与单位内部各方面的关系。同时,利用外部审计报告可以有效地检验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