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创新
汤从华(湖北省荆州市审计局总审计师)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9日】
字号:【大】 【中】 【小】
    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遵循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理论和战略思想。作为保证国家经济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国家审计,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自觉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审计工作,包括审计创新。
    一、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创新审计发展目标
    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和所要达到的目的,代表着审计的发展方向。它一方面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受审计自身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因此,审计目标具有客观性,需要跟随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发展和创新。
    1983年,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组建初期,审计目标就是通过传统的查帐手段,纠错查弊,确保国家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1992年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经济出现多元化格局,在这种环境下,审计目标的定位就是通过跟踪资金的运行,确保国家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审计扮演的是“经济卫士”的角色。近几年来,由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加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逐渐突出,风险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审计原来确立的审计目标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了,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审计作为“国家肌体”的“内生系统”,把确保经济安全运行和社会健康发展确立为审计目标。
    围绕新的审计目标,国家审计必须摒弃过去“翻账本”、“查财务”的传统思维与方法,建立起适合并满足国家经济安全运行和社会健康发展需要的“内生免疫系统”,密切关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发展中的各种动态与信息,并通过灵敏、快速、精准、高效的测试、预警、辩识、保护、排异、清除、修复、再造等功能,为“国家肌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提供检疫、免疫、防疫等保健性服务。具体来说,国家审计要围绕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工作中心;围绕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工作中心出台的各项体制机制、改革措施、调控手段、政策法规、管理办法;围绕上述体制机制、改革措施、调控手段、政策法规、管理办法是否落实到位、是否正确有效、是否需要调整等,进行审查、分析、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与建议,促进其改进、完善与提高,从而保证国家经济的安全运行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对现代审计目标的本质要求。
    当前,国家审计就是要按照“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总体目标,继续关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等方面的运行和改革,重点关注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情况;以“三农”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情况;城乡医疗体制改革情况;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情况以及对权力腐败的监管等,保证上述这些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目标和措施的顺利实施,以维护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粮食安全、民生安全、信息安全以及政体安全。这是国家审计在新形势下不容置疑的责任。
    二、树立“统筹发展”理念  创新审计运行模式
    我国现行的审计运行模式,是一种隶属于各级政府的行政监督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审计部门作用的发挥客观上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首先是管辖权限的原因使得地方政府之外的大量垂直管理部门游离于审计监督之外;其次是地方政府的领导使得审计机关在审计项目确定、审计处理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独立性受到制约;第三是相对固定狭小的行政区域使得审计人员无法从更客观、更深刻的角度,去分析和把握经济社会运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法律、体制、机制、制度以及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并导致提出的具有前瞻性、建设性、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有失偏颇;第四是地方财力相对不足使得审计的执法刚性、审计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挑战,审计职能被边缘化。因此,创新审计的运行模式是当务之急。
    在目前的法律框架内,根据《审计法》关于“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的规定,按照“统筹发展”的理念,在上级审计机关的统筹安排下,以业务领导为突破口,在一定范围内实现项目安排、人员布局、质量要求、时间进度、处理口径、信息披露、包括经费保障在内的“统筹发展”,无疑是顺应审计发展趋势,克服审计现行的体制性障碍,创新审计运行模式的最佳选择。
    通过“统筹发展”,以资源共享为前提,以项目为纽带,以统一组织部署、统一审计方案、统一人员调配、统一技术方法、统一处理口径、统一审计报告、统一成果运用为抓手,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以“上审下、交叉审、同级审”为基础,把中、省、市、县几级审计机关的审计资源与力量整合起来,充分挖掘各级审计机关的潜能,就能有效解决审计力量与任务不匹配、不均等的矛盾;有效解决长期困扰地方审计机关画地为牢、资源分散、趋利执法、工作粗放、效率低下的问题;有效揭示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在执行国家政策法规、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制措施、保证国家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效利用审计成果,站在全局和专业的高度,从法律、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的角度,为经济安全运行和社会健康发展提出更科学更有效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有效提升审计在促进和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建设性作用;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业务技能。统筹审计发展,是国家审计落实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审计的发展未来,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不可低估。
    三、做好“审计跟进”文章  创新审计工作思路
    “审计跟进”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总理的这一要求,反映出总理对审计工作寄予的深情希望和殷切企盼。在总理的希望和企盼面前,作为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应该有千斤压顶的感觉,必须创新思路,努力做好全面跟进的审计文章。
    一是思想认识跟进。要充分意识到:总理提出“审计跟进”的要求,对于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来讲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是一种国家责任,是一种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责任,是一种当需继续履行到位的责任,是一种不可亵渎的责任。这种责任,说到底就是保证经济安全运行和社会健康发展的责任。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都要从这一责任的高度对待和处理每一项审计业务,看我们所做的每个审计项目,是否满足了这一要求,体现了这一责任。这一责任的履行情况,是检验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志。
    二是业务项目跟进。业务项目的跟进是最根本的跟进。业务项目跟进必须颠覆传统的以单查独处(一家一查一处)为主,以财务为主,以事后为主,以静态为主,以处理处罚为主的审计模式,全面跟进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重点资金、重点工程、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环节、重点事务、重点问题;全程跟踪相关业务、事务;全力跟紧事前、事中;全方位实施和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从微观着手,从宏观着眼,从法律、体制、机制、制度、管理等方面找问题、查原因、提建议,及时防范、警示和纠正经济社会运行发展中出现的“毛病”和偏差,确保经济安全运行和社会健康发展。
    三是措施手段跟进。审计措施手段的跟进是保证审计全面跟进的重要条件。在现代审计目标的要求下,审计措施手段必须全面实现改进和创新。首先是改进审计项目确立的程序和方法,要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问审于领导,问审于社会,问审于百姓,严格筛选,把项目选准、选精、选优。其次是组织方式的改进和创新,要强化统一领导,分工合作,“上下一盘棋”的组织方式,整体联动,共享成果。第三是要改进和创新具体的审计思路,按照新的审计理念,既要查点,更要查面;既要查账,更要查事;既要查问题,更要查原因;既要查现象,更要查本质;既要有典型的案例,更要有综合的分析;既要披露情况,更要提出建议。第四是要改进和创新审计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以规范审计行为,减小审计风险。第五是要发挥计算机审计和联网审计的功能,以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
    四是队伍素质跟进。审计队伍素质是审计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性要素。审计要跟进,审计队伍素质必须提高。为了适应现代审计的宏观性、建设性需要,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审计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宏观意识、民本意识、效能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除自觉学习和掌握必备的审计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必须跳出狭隘的财务知识圈子,广泛涉猎各种与审计业务有关的行业基础知识;深谙各种与审计业务有关的政策法规;了解和掌握各种与审计业务有关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前沿理论和发展趋势,努力提升审计工作者的识别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出科学合理意见和建议的能力,以满足开展现代审计业务的要求。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