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级部门预算执行效益审计应把握的两个关节点
袁清华(江苏省东海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8日】
字号:【大】 【中】 【小】
    
     县级政府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是每年县级审计机关向人大所作的财政“同级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部门预算是规范预算管理运作程序,增强预算调控能力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其目标与新时期绩效审计的目标相契合,因此开展县级部门预算执行效益审计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要开展好县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须瞄准关注点,立足着眼点,下面笔者结合审计工作实践谈谈县级政府部门预算执行效益审计应把握的以上两个重要关节点。
    一、县级部门预算执行效益审计的关注点
    (一)部门预算编制情况。主要审查预算编制是否符合《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审查支出预算是否细化,各项标准、定额是否合理,大项支出是否经过规定的报批程序。支出结构是否优化,是否在保工资、保运转基础上,合理安排各项支出;审查预算收入的增长是否经过科学预测,收入来源是否真实合法等;上级专项资金的安排是否符合要求等。
    (二)收入预算执行情况。主要审计预算收入征收单位对预算收入的征收情况,看有无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擅自减征、免征或者缓征应征的预算收入,截留、占用或者挪用预算收入;审计预算单位在预算外资金的收取上有无擅定项目、扩大标准、违规收费问题;审计有预算收入上缴任务的部门和单位对预算资金的上缴情况,看有无截留、占用、挪用或者拖欠和设“小金库”问题;审计各项专项资金收入是否及时纳入专户管理;审查预算收入的追加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有无瞒报往年预算结余问题;审查部门预算收入结余的结转和动用是否符合规定。
    (三)支出预算执行情况。主要审计各项支出是否符合核定的预算计划,是否符合定员定额标准,有无违反规定,擅自发放各种津补贴的行为;审查基金支出是否符合专款专用原则,检查有无预算内外支出、建设支出、项目支出相互挤占的现象,有无挪用专款弥补经费等问题;审查各项经费支出是否符合财政制度和财经纪律,有无厉行节约和铺张浪费,以及贪污、转移资金等问题。
    (四)财政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改革等制度已成为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有效措施,因此对财政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应作为部门预算执行效益审计的一个重点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
    (五)预算单位目标实现和职责履行情况。在对预算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审计时,主要审查县级政府部门的预算支出中基本支出是否保证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项目支出是否完成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实现事业发展;同时县级部门预算执行效益审计要关注预算单位职责履行情况,尤其要关注预算单位决策是否科学适当以及职责是否存在缺位和越位等情况。
    二、开展县级部门预算执行效益审计的着眼点
    (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审计评价指标设置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县级政府部门预算执行效益审计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只有建立健全部门预算执行效益审计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以充分的依据支撑审计结论,也才能为开展好该项审计提供可靠保证。从审计实践看, 县级政府部门预算执行效益审计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与预算相关的法律、法规;与预算单位职能相关的管理制度;与计划和预算相关的立项和安排;与预算资金相关的各种决策;与资金使用相关的会计制度等。
    (二)向专家借“智”,善于依靠审计机关外部力量
    县级部门预算执行效益审计涉及面较广、专业性较强,如果单靠审计人员,受审计专业知识的局限,效益审计成效可能会打折扣。因此,县级部门预算执行效益审计要适应效益审计对特定领域规律的要求,在审计人员加强学习和提高技能的基础上,聘请在部门预算执行方面的相关专家作为咨询小组的成员,向专家借“智”,善于依靠审计机关外部力量,有效借助“外脑”力量,运用其掌握的知识来帮助审计人员完成相关工作,从而有效促进审计机关向人大、向群众提交一份有份量、可信度高的审计报告。
    (三)通过揭露问题和建言献策,促进部门预算执行制度和机制的健全
    对县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不仅要做到坚决揭露和及时查纠,审计机关还要开展深层次工作,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深入分析,从管理上查找原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并开展跟踪审计及时“跟进”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进一步促进部门预算执行制度和机制的健全,才能把县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引向深入。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