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免疫系统论”框架下财政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张云龙(湖北省荆门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20日】
字号:【大】 【中】 【小】
    
    建设审计免疫系统是审计署提出的新时期国家审计的战略发展方向,并列入了审计工作未来五年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国家审计在制度化建设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实现这一目标是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如何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统领下,不断创新审计方法体系、探索审计免疫系统的发挥途径,是当前审计工作者亟待探索研究的新问题。财政审计如何有效发挥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作用呢?笔者认为必须立足现实、深入研究,以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发展的工作方法来改进和加强财政审计,全面提升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一、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实现四个促进

    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统一认识,是“免疫系统论”下财政审计发展的当务之急,现阶段财政审计要以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建立高效、节约型政府为发展方向,具体讲要实现四个促进:

    1、促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科学、规范、透明和高效的财政预算管理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要通过财政审计,进一步揭露财政管理体制上的一些弊端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充分揭示财政管理和改革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进一步细化预算,增强预算刚性,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严格预算执行,规范支出行为,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促进政府和财政部门完善财政资金分配决策机制,建立科学的资金使用效益考核评价机制,加大对资金的监督检查,减少损失浪费,降低宏观行政管理成本。

    2、促进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建立勤政高效的政府。依法行政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标志,是依法治国的具体表现,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要通过财政审计,及时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在行政决策、行政活动和执行国家政策法规中的问题,纠正决策执行中的偏差,激发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科学民主的决策水平,促进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和管理责任,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微观行政管理成本,建立勤政高效的政府。

    3、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快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要通过财政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的全过程全方位审核检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考核行政事业单位取得和使用各种资源的经济性和效益性,将审计结果作为人大评议领导干部、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全面、系统、完整的依据,对干部考核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促进组织部门选拔培养德才兼备、想干事、能干事的领导干部, 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4、促进审计事业发展,提高审计工作地位。现代审计是以绩效审计为核心,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根本目的。要通过财政绩效审计的有益探索,丰富绩效审计理论,积累绩效审计实践,促进审计工作逐步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充分发挥审计部门为领导宏观决策、宏观管理服务的参谋作用,体现审计部门高层次、宏观监督的权威性,提高审计监督工作的地位和影响。

    二、进一步深化审计内容,实现四个突破

    1、从绩效评价的角度,在财政预算监督上有所突破。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要从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这两个关键环节抓起。财政审计必须从预算编制和执行入手,通过审计分析年初预算安排行政管理费支出占整个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看其是否合理;审计分析行政管理费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及财政收入增长率是否协调;审计分析行政管理人员工资福利支出占整个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看行政管理人员编制核定是否科学,是否符合精简高效原则;审计分析全部政府性资金是否纳入预算管理,看财政资金是否存在体外循环和随意支配;审计分析政府采购程度,是否达到节省支出的目的;审计分析部门支出是否严格按预算、按规定,看有无损失浪费现象。只有从财政预算的绩效审计入手,才真正抓住降低行政成本的“牛鼻子”。

    2、抓住关注点,在严控职务消费上有所突破。在整个行政成本中,职务消费所占的比重很大,且损失浪费严重,是纳税人和社会公众最关注、最痛恨、最希望压缩的行政成本。因此,审计机关在财政审计时,除了关注人员、福利津贴、办公设施等构成的行政成本以外,应着重审查公务接待、公车配用、公费考察、会议培训等职务消费构成的行政成本。可每年安排一二个单项,也可一年综合安排多项进行行政管理成本审计,揭示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意见,以实现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之目的。

    3、推行阳光审计,在审计结果公告上有所突破。要加强财政审计工作,就必须实行审计结果公告,这是监督审计结果执行的有效途径。审计的目的是监督被审计单位遵守财经法规,有效控制行政成本。但现实中被审计单位对落实审计决定存在表面应付,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使审计效果大打折扣。实行审计结果公告,把行政成本置于阳光之下,可以将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利用社会舆论传播范围广、反映速度快、影响震动大的特点,把行政成本高的问题“曝光”,利用社会压力迫使有关单位领导重视整改行政成本高的问题,并将整改结果向社会反馈,形成巨大的威慑力,从而达到降低行政成本之目的。

    4、转化审计成果,在推动制度创新上有所突破。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是行政管理中缺少一套有效控制行政成本增长的法规和制度,或者有制度,但在现行体制下得不到有效执行,起不到严格控制行政成本的作用。因此,开展财政审计,不仅要揭示财政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要认真解剖分析原因,从制度、机制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前,要通过审计,着力推动公费招待、公车配用、公费考察以及会议培训费用、干部福利津贴补贴等管理制度的创新。以后,审计机关还要不懈努力,积极推动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以及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政府职能改革,这是一条降低行政成本的根本途径。

    三、进一步改进审计方法,实现四个加强

    1、加强统筹协调,全面整合审计资源。财政审计要继续坚持“统一审计计划、统一审计方案、统一审计实施、统一审计报告、统一审计处理”的“五统一”工作原则和工作模式。要加强审计机关内部沟通协调,以计划为载体整合审计力量,以方案为载体整合审计内容,以报告为载体整合审计成果,以统一实施为载体保证审计效果。每年通过充分讨论,提出本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明确审计的总体目标、审计项目单位、审计时间质量要求、各科室或者主审的任务分工。各科室或者主审要按照总体方案和分配的任务分别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2、加强相关审计的有机结合,改进审计组织方式。财政审计除了要与经济责任审计、投资项目审计等有机合外,还要与专项审计调查、跟踪审计相结合。一是财政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要通过专项审计调查充分收集资料,特别是非会计信息资料。有时,非会计信息资料比会计信息资料更能揭露被审单位的问题、更能反映被审单位资金使用的绩效。二是财政审计要与后续跟踪审计相结合。审计结束后并不意味审计目标达到了,审计的目的是将提出的审计建议和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中去。要检查审计结论和建议的落实情况,检查结论是否切实可行,纠正不切实际的审计建议,提高被审单位的经济效果。

    3、加强法治化建设,规范审计行为。要进一步加强业务制度建设和质量、风险控制制度,构建《财政绩效审计操作指南》等指南体系,改进财政审计工作的管理,推行依法审计。要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尽快制定一个比较规范、完备、易操作的《财政绩效审计操作指南》,对审计目标、作业标准、操作步骤和方法、质量控制、审计责任以及审计风险控制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进一步规范行政财政审计行为,控制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4、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效率和质量。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技术支撑,必须进一步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力度。要继续强力推进计算机审计,重点抓好AO系统的应用,关键是要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应用层次和深度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完善财政审计资料数据库及分析系统,实行专人维护,定期更新,不断扩充数据和内容。要积极与财政部门协调,争取主动,尽快推行联网审计,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四个强化

    1、强化绩效理念,加大审计宣传。要确立对绩效审计必然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强化绩效理念。一是审计部门要深刻领会,主动实践。审计署五年规划提出的绩效审计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尽管开展绩效审计存在诸多困难,但不能让这些困难束缚我们的手脚,唯有大力开展绩效审计才能拓展审计工作一片新天地。二是要加强财政绩效审计宣传。宣传的对象首先是被审计单位。财务审计强调真实合法,财政绩效审计强调的是效益。它们的目标是管理活动和资金效用最优,这是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共同追求的目标。其次是党政部门领导。审计机关要进一步宣传,使党政领导清楚,财政绩效审计在优化政府职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服务公众等方面的作用。第三是社会媒体,要通过媒体宣传审计成果,普及绩效意识,争取社会的信任和支持,使财政绩效审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2、强化审前准备工作,为提高审计质量打好基础。要根据审计署6号令对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出的要求,认真做好审前准备工作,科学确立审计方法,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完善审计实施方案,全面提升了审计工作质量。一要搞好审前调查。财政绩效审计比传统财务审计范围更大,涉及面更宽,需要审计人员通过翻阅相关法律、规章、批文、决定、报告、纪要等文件资料全面掌握;收集数据,分析计算,确定重点;采取询问座谈等方式掌握第一手材料,为确定审计重点做好基础。二要编好实施方案。财政绩效审计是个性化审计,要结合审前调查和以前年度审计情况,从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和步骤以及审计业务分工等方面细化审计实施方案,重点侧重于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

    3、强化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财政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敏锐的综合分析能力、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善于协调沟通的能力。但现阶段这样全能型的审计人员还相当匮乏,应从战略的高度加强培养,对现有审计人员要加强培训,更新知识尽快适应现代审计的需求。培训的方式,可采用在自学的基础上,分层次多渠道的统一组织,如讲座、考察、办班、读书会等。有条件的可舍得投入,依托高等院校和送派人员到发达国家地区培训实习。培训的内容不仅要介绍国内外绩效审计的成功实例和经验教训,突出绩效审计实务的培训,而且要交流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绩效审计的走向和理论成果,旨在培养一批能攻善战的绩效审计师,推动财政绩效审计深入而广泛地展开。

    4、强化审计研究,构建审计评价体系。确定评价标准应按照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现行的法律法规,人们共同认知或约定的标准”为依据。有以下三个层次,第一是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宏观层次标准。第二是行业、地区的发展指标、对比参数等中观性标准。第三是被审计对象的规划、目标和同类审计对象的发展水平等微观性标准。《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时间表,我们不能等、靠、要,要认真研究绩效审计,确定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积极研究第二和第三层次的标准依据,建立审计实例信息库,选取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的审计案例编印而成。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