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
叶富兴(浙江省象山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15日】
字号:【大】 【中】 【小】
    
    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使地球环境质量急剧恶化,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财富空前增加的同时,对于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的出现意味着环境管理的开始,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环境绩效审计则是环境审计的重要方面和发展趋势。

    一、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意义与必要性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每年都要拿出超过国民生产总值1.5%以上的资金作为环境保护的投入。在我国,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也逐年增加,2001-2006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分别为1106.6亿元、1367.2亿元、1627.7亿元、1909.8亿元、2388.0亿元、2566.0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分别为1.01%、1.14%、1.20%、1.19%、1.30%、1.22%。然而,环境问题并没有随着人们的重视及越来越大的投入而得到显著改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仍然令人触目惊心。这说明,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必须展开全面系统的环境管理,其中,环境绩效审计是一个重要环节。

    我国的环境审计大多局限于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相对很少,这与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是相脱节的。刘家义审计长曾在计算机国际审计研讨会上指出:“今后我国的绩效审计将沿着公共资源使用效能和环境资源效益两条线有重点地进行。”因此,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1、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顺应了社会公众的需求。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注重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环境问题的外部经济性危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政府作为社会公众代理人必然要履行相应的职责,环境管理构成了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改善环境成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且广泛开展环境审计(包括环境绩效审计),能够拓宽审计领域,促进现代审计向更广阔领域和更高层次发展。

    2、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完善环境管理的需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采取科技的、社会的、经济的、行政的综合方法和措施,从其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中全面着力,这就要开展全面系统的环境管理,而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必然要求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研究,以便充分发挥环境绩效审计的作用。

    3、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提高环保工作效率的需要。面对仍然严峻的环境形势,增大环保投入只是一方面,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率和环境政策的适当性更是政府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环境审计发展时间不长,人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还很模糊,对于作为环境审计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的环境绩效审计更是缺乏了解,因此,开展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工作很有必要。

    4、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研究是更好地进行审计实践的需要。长期以来,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无论是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都还远远落后于指导审计实践的需要。审计工作者在进行有关环境的绩效审计实践时,很多时候是摸着石头过河,缺少应有的理论指导。所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审计实践经验,在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研究,可以更好地满足审计实践的需要。

    5、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研究是发展审计理论的需要。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特别是环境管理的需要,受托经济责任迅速扩展到环境领域,形成受托环境责任,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为了确保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有效运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可见,环境绩效审计是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扩展而形成的审计新领域,并且积极加强该领域的系统化和深入化研究工作,是完善现有审计理论,发展新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思路。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研究

    ㈠、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和要点

    按照受托责任观对审计的理解思路,我们将环境绩效审计定义为:环境绩效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或民间审计组织执行的,对受托环境绩效责任承担者履行其职责的情况进行综合系统地审查、分析,并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履行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促进其更全面有效地履行受托环境绩效责任、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特殊的审计控制。
    根据这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是一种控制,是保证受托环境绩效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一种特殊的控制机制。

    2、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三类。非审计机构或非审计人员所进行的审查或经济分析活动,即使其审查的目的、内容、方法、等和环境绩效审计相似,也不能认为是环境绩效审计。

    3、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从本质上讲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审计的本质对象是受托经济责任,受托经济责任在环境领域的扩展推动环境绩效审计等新型审计的形成,因此,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对象就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

    4、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目的是保证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环境绩效审计的主要作用就是完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的绩效。

    5、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建设性审计。环境绩效审计使环境审计从公证性、防护性发展到建设性,它综合系统地审查分析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履行现状和潜力,提出建议性的审计意见,使审计人员成为了被审计者的良师益友。这是环境绩效审计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这对审计人员提出了的更高的要求。

    ㈡、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总的说来,由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环境绩效审计属宏观层次,主要对政府制订的环境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价,看环境政策是否促进了环境和生态的改善,审查环境项目的实施是否真正有助于防治环境污染,调查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情况,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标等。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政府环境政策的绩效审计。该审计主要是对政府制订的环境政策,包括对环境经济政策和行政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时只需考虑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效果,而非过多针对政策本身。对政府环境政策的绩效进行评价,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环境政策的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二是在达到目标的前提下,政策的实施费用能否最小。

    2、政府环境保护资金的绩效审计。该审计主要是对其拨付使用情况和效果的监督,具体应审查:各级财政及主管部门是否及时将环保资金拨付给使用单位,有无少拨、不拨,或延迟拨付的现象;拨付后,使用单位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并对此后的环境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看是否发挥了应有作用。

    3、政府环境项目的效益审计。实施该项审计首先要了解项目本身,如果项目被分解在不同地区、阶段实施,还要了解项目分解情况。在了解项目之后,还应清楚其目标,在审计能力有限时,应以是否实现目标为重点:如未实现目标,则审查其原因;如达到目标,则审查成本是否超过预算,从而实现使用最少成本取得最大的项目效益。

    三、环境绩效审计的应用理论研究

    ㈠、环境绩效审计的准则

    1、环境绩效审计准则的含义

    审计标准对任何审计活动都很重要,没有审计标准,审计活动就无法进行,环境绩效审计也不例外,环境绩效审计的标准就是环境绩效审计准则,它既是环境绩效审计原则的具体化,又是相关实践经验的理论化;它既是指导和保证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实务的具体标准和规范,也是对环境绩效审计主体自身素质和工作质量的要求和保障。因此,环境绩效审计准则可以简单定义为:环境绩效审计准则是由权威机构制定或认可的,用以明确环境绩效审计主体资格、指导环境绩效审计人员工作和评价其工作质量的专业规范。

    2、环境绩效审计准则在审计准则体系中的定位

    现有的审计准则体系已发展到较为完备的程度,《审计法》、《独立审计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为常规审计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规范。尤其是独立审计,形成了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实务公告及执业规范指南在内的一整套准则体系,为审计实践提供了有力保证。从环境绩效审计与环境审计、环境审计与常规审计的关系来看,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而环境审计作为传统审计的新领域,仍然是审计的一个分支。所以,环境审计准则应放置于常规审计准则之下,作为一个实务公告来处理,而环境绩效审计准则是环境审计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3、环境绩效审计准则的内容

    环境绩效审计准则作为环境审计实务公告的一部分,应具体规定环境绩效审计特有的一些内容,而环境绩效审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审计实施过程和审计报告过程中,所以环境绩效审计准则主要应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实施过程和报告过程进行规范。

    环境绩效审计准则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因素:

    ⑴、审计计划。与常规审计工作相比,环境绩效审计工作更具复杂性,因而在环境绩效审计准则中规范审计计划,能为计划的制定提供标准和指南。在环境绩效审计计划中,要重点考虑审计标准的选用问题,特别是对环境绩效的计量方法,尽可能选用被审单位能接受的审计标准,以便降低审计风险。

    ⑵、内部控制评价。环境绩效审计的内控制度,是指被审单位对环境管理绩效有影响的各种理念、制度和程序。环境管理的绩效受多种可控或不可控因素影响,在研评被审单位的内控时,要仔细分析各项关键内控制度对哪些环境绩效影响因素产生了作用,其作用的大小如何等情况,进而确定环境绩效审计的重点和程序。

    ⑶、审计证据及其获取。环境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着眼于对环境绩效改善的建设性,因此在环境绩效审计中,审计证据不仅应具有充分性和适当性,以适用于常规审计的取证程序,而且需要对原有程序的内涵加以丰富,并相应增加其他程序。所以,如何充分规范合理地利用分析性程序获取证据将构成环境绩效审计准则不可缺少的内容。

    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在环境绩效审计中,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无疑又加大了审计风险。同时,审计风险评估和重要性水平是密切联系的,为使审计人员合理运用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概念,应在环境绩效审计准则中加以规范,尤其要使审计人员特别关注由环境问题所带来的风险。

    ⑸、审计意见及其表达。环境绩效审计报告是环境绩效审计意见的载体,环境绩效审计意见的表达应具公允性,包括环境绩效审计意见本身的公允,也包括公允地表达了环境绩效审计意见。在环境绩效审计准则中对审计报告进行规范时,还应注意不应规定的过细过死,要鼓励多给审计一些灵活处理的空间,充分发挥环境绩效审计的作用,以适应因环境绩效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审计程序的多种多样。

    ㈡、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特殊性

    环境绩效审计虽具有绩效审计的共性,可运用绩效审计的一般方法,但环境绩效审计毕竟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在应用绩效审计的一般方法是也有自己的一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包括:

    1、环境绩效的范围广。“环境绩效”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一般是指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治理所取得的有形与无形收益,既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所以,在评价环境绩效时,范围的界定就应该尽量的宽广一些,以便将所有的环境绩效都包括进来。例如,对一个防护林工程说,环境绩效既包括木材提供、农田增产等经济效益,也包括空气优化、水上保持等环境效益,还应该包括人们因环境的改善对生活满意程度的提高。这些效益的显现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环境绩效的评价困难。尽管许多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可采用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收集证据,但毕竟相当一些的环境问题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因为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而造成评价困难。例如空气质量等级的提高,人们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善等,不能以货币衡量而只能采用某种技术的或实物的计量手段去衡量,甚至于有些情况下连任何量化都不易做到。加之对环境绩效而言,内在的因果关系特别复杂,很难分析,例如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既可能源于空气质量的改善,也可能由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运用非货币和定性方法,仔细地分析环境绩效的内在因果关系,恰当地进行评价,是环境绩效审计的关键环节。

    3、审计方法的选择风险大。环境绩效审计是一个新领域,审计方法的选用,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然而,审计方法的选用对审计结果却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审计方法可能会导致审计结果的重大差异,所以,在选择审计方法时,存在巨大的风险。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减少在审计方法选用上可能存在的争议,在选用审计方法时,要多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协调与沟通,尽量达成一致,以体现环境绩效审计建设性的特点。

    ㈢、环境绩效审计报告的特点

    1、报告的内容是综合性的。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以考核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综合性审计。一方面,包括环境资金流转的管理活动,保证环境资金得以高效使用;另一方面,由于影响环境管理绩效审计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还包括非环境资金的环境管理活动,如环境规划、政策的制定执行情况等。

    2、尚未形成一套规范的写法,反映的内容也各不相同。环境绩效审计是一个新领域,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缺乏统一的规范,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范,以形成审计部门和审计报告使用者均接受的报告格式。

    3、审计报告更侧重于建设性。审计报告通常包括成绩、问题、评价和建议等内容。审计人员在对环境绩效进行评价的同时,更注重对提高环境绩效提出必要的建议,以帮助被审计单位改善工作,是环境绩效审计报告更具有建设性。

    4、审计结论的强制程度较低。由于环境绩效审计着眼于经济、效率和效果等方面,评价标准也较为灵活,加之影响环境绩效的因素很多,因此环境绩效审计一般不作出决定,审计人员通常以讨论、说服的语言来发表意见、提出审计建议和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供被审计单位和主管部门采纳。

    四、与环境绩效审计相关的其他问题研究

    ㈠、环境绩效审计在环境审计中的地位

    1、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三部分。环境财务审计侧重于审查财务报表或环境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信息的公允性和可靠性,环境合规性审计侧重于检查国内外各种环境法规制度的遵守情况,而环境绩效审计则侧重于考察和分析各种环境管理活动的绩效状况,提出改进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设性意见。可见,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从不同的侧面执行着环境审计的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组成了完整的环境审计。

    2、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难点

    一方面,环境绩效审计是以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为基础的,只有在保证了环境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和环境管理活动的合法性的基础上才有必要、有可能探讨环境管理的绩效问题;另一方面,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建设性的审计,它旨在分析评价影响环境管理绩效的各种因素,帮助环境管理的直接责任人提高环境管理的绩效,因此,审计人员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环境管理专业知识,才能胜任环境绩效审计工作。或许正是因为环境绩效审计的这种困难性,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才相对于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显得较为缓慢。

    3、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发展方向

    面对这样严峻的环境形势,除了继续增加对环保的投入外,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率、增加环境政策的适当性就成为政府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由此可见,环境绩效审计正逐步成为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

    ㈡、当前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障碍及对策

    1、对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目前,加强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己经得到共识,但对于如何加强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审计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等问题,认识的普遍不够深入。一般认为,要搞好环境管理,只要增加环境投入和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就行了。对于环境审计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认为主要是保证环境资金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对于开展环境绩效审计,认为没有必要或必要性不大。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环境绩效审计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要推进环境绩效审计,首要的任务是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让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普遍认同。

    2、环境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发展不充分。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审计,它需要以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为基础。目前,在我国的环境管理中,环境信息弄虚作假,甚至违法乱纪的现象层出不穷,这说明我国的环境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做得还很不够,需要大力加强。在环境财务信息不真实和环境管理时常违规的条件下,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力开展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保证环境信息的真实性和环境工作的规范性,是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必要前提。

    3、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对于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准备不足。环境绩效审计不但需要财务知识,更需要环境工程方面的知识,而现有的审计人员大部分为专业的财务人员,缺乏应有的环境工程方面的知识,这是阻碍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另一原因。可见,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是推进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方面。

    4、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准备不足。充分的理论准备,是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目前,对于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还只是处于萌芽阶段,对于各种重要的理论问题,如环境绩效审计的作用、主体、客体、标准、程序、方法等都没有相对统一的认识。这种理论上的肤浅认识也阻碍着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因此,鼓励开展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工作势在必行。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