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审计模式下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四要”
刘湘耀(湖北省鹤峰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14日】
【来源:湖北省鹤峰县审计局 】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署在《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今后五年要全面推进效益审计,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效益审计的方法体系。这一举措是新时期审计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是全面提升我国国家审计业务层次和水平的必由之路。效益审计在基层审计机关属新生事物,如何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效益审计更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笔者结合审计实践,认为开展效益审计模式下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要做到“四要”:

        一是在审计立项阶段要选准审计项目。选择和确定好审计项目,是开展效益审计的首要环节。效益审计项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工作能否发挥作用。选择效益审计项目应考虑以下因素:预计的审计效果、资金规模、管理风险、影响力、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因此,在选择审计项目时,根据同级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安排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结合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对每个项目进行综合考虑,把重点放在“五个部位”,即:资金管理部门、影响国计民生的部门、责任目标量化管理程度高的部门、审计可操作性强的部门、县委县政府和民众密切关注的部门和项目。

        二是在审计准备阶段要确定好审计评价标准和设计好审计方法体系。确定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是效益的关键问题,因为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评价。选取的评价准应该具有可靠性、客观性、相关性、代表性、明确性、可比性、可获得性特征,一般应在审前调查报告(记录)中列明。设计好审计方法体系,是评价基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效益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效益审计技术方法包括两个方面: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根据审前调查的情况设计的技术方法应在实施方案中载明。

        三是在审计实施阶段要编制好效益分析评价工作底稿。审计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记录。因此,审计工作底稿应当真实、完整地反映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的全过程,并记录与审计结论或审计查出问题有关的所有事项。首先,审计人员要结合审计评价标准,运用审计技术方法,认真分析、计算、评估相关数据资料,并进行规范、合理、实事求是的记载;其次,要综合运用分析、计算、评估资料编制好审计证据,通常采用一事一证的记录方法;再次,在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分项目编制工作底稿,通过审计工作底稿使审计结果的表达明确、完整、客观、逻辑清晰、有说服力。

        四是在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阶段要加强对审计成果的运用。效益审模式下的经济责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通过实施审计分析评价的有关资料、评价结果和证据,揭露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个人存在的各种违法违规、损失浪费问题,追究责任,从而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财经纪律的贯彻执行,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所有者权益不受侵犯,并为党委、政府考核任用干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分析、评价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使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更加健全有效,改善管理,规范经济秩序,提高效益。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