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不能疏忽“精神扶贫”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20日】
【来源: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审计局 】
字号:【大】 【中】 【小】

因工作原因,笔者多次前往对接的扶贫村进行调研慰问活动,深切地感受到精准扶贫工作强烈的紧迫感,而精神扶贫,无疑也是精准扶贫过程中特别需要重视的环节。

这些年来,我们所做的扶贫工作,大多是从慰问金开始的,大部分工作都是输血式扶贫,上升到一定层面,就是项目扶贫,产业扶贫,从单个的扶贫对象,到将多个被扶贫对象组织起来,通过相应的创业扶持,达到一起脱贫的目的,我们称之为造血扶贫。

但事实上,的确有不少扶贫对象在被帮扶过程中,走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凡事等着扶贫组来雪中送炭,长期输血。如此往复,何时才能真正摆脱这种依赖,彻底告别贫困?要知道,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从时间节点上可谓任务重、时间紧,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的“包袱”问题,怕是即便有一天脱贫,又有返贫的可能。那么,这个“包袱”到底是什么呢?是的,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一个人的志气。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通过扶贫工作实践,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贫困村、贫困户扶不起、穷依旧,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他们缺乏一种勇气,一种脱贫致富的勇气,缺乏一种精神,一种勤劳实干的精神, 缺乏一种理念,一种人穷志不穷的理念。穷不思进取、穷且志短以及精神贫乏比什么都可怕。

如此,这就要求扶贫队伍,要带着精神扶贫的任务进一步抓好扶贫工作。长期以来,很多贫困户习惯了“等靠要”,你越有扶贫的好政策,他越有惰性思维,懒汉思想,不是向上伸手,就是怨天尤人,更有甚者好像谁都欠他的。说穿了,就是不想在自己身上做出任何改变,宁可守着那点“慰问金”过穷日子,也不愿靠双手改善自身处境。实际上,有这样想法的人正是失去信心与斗志的表现,他们可能根本就已经因为贫穷而垮掉了意志与精神。

富兰克林说:“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可见,习惯自身的贫困,才是无法摆脱贫困的深层原因。在扶贫工作中,扶贫工作者要有足够的思想认识,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要从思想上、精神上帮扶,帮助贫困户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

那么,具体而言,我们在进行“精神扶贫”时当注意什么呢?

1.因人而异采取针对性强的扶贫措施。

要非常清除每个贫困对象贫困的原因,有什么办法改变这些因素,对方还有多少优势,包括特长、兴趣等等,扶贫工作者心中要有一本账,要做到心中有数。争取抢时间抢时机,促使其转化为一种积极力量,不断挖掘其潜在能量,通过实实在在的帮扶,让他们在脱贫路上焕发精气神,直面现状,改变现状。从思想、思路、思维上进行突破,想办法进行疏导,比如开学习班,利用通俗的辅导材料,工具书,鲜活案例对其开展帮扶教育,打开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心智。

2.尊重贫困户的心理感受维护好其自尊。

贫穷的人更敏感,所以不经意就会触及其自尊的可能性更大。这就要求扶贫工作者,要有足够的耐心与坦诚,一边努力从物质上给予扶贫,一边把他们当亲人朋友介入到其心理矫治中去,从心理慰藉上采取必要的手段,使其不过于纠结自身的卑微,不再自暴自弃,感受到劳动者的尊严与荣光,至少在精神上是一个正常人,有让自己摘掉贫困户帽子的勇气和信心。

3.引导贫困户用小学生的心态对待扶贫。

既让贫困户心怀感激、好好珍惜扶贫果实,又让其有羞耻心、进取心。从这一点上说,如何摆正心态很重要。扶贫工作者当善于与贫困户打交道,善于察言观色,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敬畏扶贫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扶贫,把接受扶贫作为强大的动力,以此鞭策自己,不断克服惰性思想,借助扶贫政策让自己堂堂正正有获得感,有成就感。

4.树立精神上脱贫后真正站起来做人的典型。

毫无疑问,在进行精神扶贫的过程中,不乏有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值得推广,扶贫工作者当做有心人,创造性地开展扶贫致富工作,将那些人穷志不穷的脱贫户的经历,包括心路历程总结出来,组织宣传,大力传播,使之成为其他需要精神扶贫对象的榜样,并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一个人所拥有的意志和毅力,才是斩断穷根最好的双剑。斯蒂文说:“志气这东西是能传染的,你能感染着笼罩在你的环境中的精神。那些在你周围不断向上奋发的人的胜利,会鼓励激发你作更艰苦的奋斗,以求达到如像他们所做的样子。”可见,贫困者必须有志气,不能完全依赖别人、依靠别人,摆脱贫困的气魄与力量是贫困者最大的瑰宝。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贫困者不要羡慕别人的富,也不要哀叹自己的穷,当以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在扶贫政策关怀下,重新定位自己,用智慧和双手亲手创造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

作者姓名:朱利平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审计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