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相国陈廷敬的审计思维和智慧
闫姝(审计署办公厅)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0日】
字号:【大】 【中】 【小】

康熙盛世,名臣辈出为人们津津乐道;《大清相国》,妙笔生花,鲜活刻画出三百年前的重臣名宦群像。合上书卷,小编在感慨盛世宦海浮沉的同时,也欣然加入了陈廷敬这位大清相国的粉丝队伍。

陈廷敬,是史书中康熙皇帝所称的“宽大老成,几近完人”,是作家王跃文笔下所赞的“宅心仁厚、精明能干、从善如流、不乏铁腕”,是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王岐山同志在公开场合多次推荐的反腐名臣。但让小编这个审计小兵最为羡慕嫉妒恨的是,早在三百多年前,陈大人就已经找到了审计功法的精髓。每每读至《大清相国》中“钱法案”一卷,小编都要感慨一下,书中的陈大人完全是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好吗,他在查案过程中展现出的审计思维和智慧,至今仍可圈可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说到“钱法案”,小编首先要给大家普及一下清朝的货币制度。在清朝的货币体系中,白银与铜钱都是可以流通的法定货币,二者之间可以相互兑换。小编觉得,大致可以理解为现在的百元土豪金和小面额钱币的关系。就老百姓而言,一般与官府打交道和大额交易使用白银,日常生活中则多使用铜钱。康熙年间,市面上出现了钱贵银贱的现象,也就是说,同样的白银能兑换的铜钱变少了。之前一两白银可以换钱一千文,现在只能换七八百文,就是这样,往往还换不到。可能有人好奇了,铜钱少了,朝廷加大发行力度不就可以了吗,多铸些钱投入市场,这个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但事实证明,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朝廷新铸的钱一进入市场就无影无踪了,“钱荒”的问题远没有解决。

市面上可以流通的铜钱减少了,严重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百姓甚至不得不用货物进行交换,而百姓日常生活的不便,必然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直接导致国库收入和税收的减少。税收少了,国库的钱不够了,又会影响到国防和战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钱法不顺”引起了康熙皇帝的高度重视,他任命陈廷敬为钱法侍郎,督理京省铸钱、整肃贪腐、理顺钱法。让我们沿着书中的脉络,穿越时空,跟着陈大人一起查办钱法之案吧。

货币制度的重要性,在古今都是一样的,而铜的价格高于银,也在历史上并非第一次出现。那这个问题为何一直难以查实解决呢?在上任之初,陈廷敬就给出了答案:之前都是从户部和工部选人来查办这个问题,而户部和工部恰好是清朝中央造币厂的主管部门,人员交叉重复,互相牵扯,很多时候查案的人和造币厂利益相关,自然很难查下去。针对这个问题,他建议的“另派官员”。现在跟着小编,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审计要依法独立开展”。一方面审计人员不能和被审计对象利益相关,必要时要进行回避;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保持独立客观的精神,要能顶得住外界的压力,而且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作为评判标准,要确保审计的公正客观。

人选确定了,但上任后,新的问题又来了:陈大人自己对铸钱流程的也不熟悉啊,而且铸币厂“历年陈规,……账实两清,不用盘存”铜料库存情况的不清楚。为了尽快弄清关键问题,陈廷敬亲自盘点铜料库存,弄清每年铸钱耗铜量,并会同宝泉局官吏另起炉灶,通过新炉铸造铜钱,厘清每单位铜料的出钱数、耗材和人工。我们的审计人员不仅要“亲见”,更多的时候还要“亲历”“亲为”,通过到现场去查看实物,对于关键环节亲自操作一遍来验证合理性等方式对关键证据进行验证,“被审计单位提供终觉浅,绝知审计要躬行”。

在实地盘查过程中,还有一个看似偶然却在日后的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插曲。一天,陈大人在仓库里四处巡视,突然他感觉有些奇怪,怎么仓库里堆着的铜料长得那么像呢,颜色形状差不多,怎么看都像是一批模具生产出来的,这也就算了,就连刚刚从民间收回来的旧铜器也差不多。这里面必然有问题啊。结合在民间的所见所闻,陈大人推断出有人将取得的铜钱融化成铜料,再将铜料卖给铸币厂。正如他在给康熙皇帝的奏折中所:“臣算过账,依一文制钱重一钱二分五厘算,奸商毁钱千文,可得铜十斤!按时下铜价,一两银子收进来的铜钱,销毁变铜之后,可足足赚六钱银子!现在新钱一文又加重到一钱四分,奸商花一两银子收铜钱,可赚七到八钱银子!如此厚利,奸商难免铤而走险!”藉此为线索,陈廷敬抽丝剥茧,最终查实了部分钱庄的违法行为,以及宝泉局内外勾结的恶行。在这里,小编要说,陈大人是一名审计高手:既要能抓住瞬间而过的审计灵感,广泛联系已经掌握的证据,又要审慎求证,深入调查,确保审计质量。

通过一番斗智斗勇,克服了种种困难,陈廷敬最终查明事件真相。如果至此停步,本案还不算尘埃落定,行为需要制度的约束,如果制度不能得以完善,那么贪腐的行为还是会“沉渣泛起”。陈廷敬非常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如建议降低新铸铜钱中铜含量,让毁钱卖铜无利可图,从利益根源上杜绝此类事项的发生;他还见解独特的提出,允许百姓开矿,随着铜产量的增加,铜价自然稳定。他的建议得到了康熙帝的赞赏,均准奏实施,自此钱法得以理顺,从制度上避免了类似问题的发生。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构成中的重要一环,它的职能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多的还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推进落实和整改。

审计方法和智慧古今相通,轰轰烈烈的钱法一案,不难看到审计的影子,陈廷敬的做法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历久弥新,不断给予我们新的启发。(闫姝)

(本文参考王跃文小说《大清相国》。)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