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熊彼特创新理论谈审计创新
祁慧(江苏省徐州云龙区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4日】
字号:【大】 【中】 【小】

熊彼特被誉为“创新理论”的鼻祖——以创新来解释经济发展,熊彼特是第一人。他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著作里,首先提出了“创新”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轰动了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界。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对创新又有了进一步的阐释。时至今日,创新理论有了很大发展,但人们对创新内涵和作用的理解仍深受熊彼特的影响。

熊彼特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新组合”。“生产意味着把我们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组合起来。”“每一种生产方法都意味着某种这样的特定组合。不同的生产方法只有通过组合的方式才能加以区别”。那么,“生产其它的东西,或者用不同的方法生产相同的东西,意味着以不同的方式把这些原材料和力量组合起来”,这些都属于“新组合”。

创新=新组合“创新”是什么?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并没有出现在《经济发展理论》正文中,而是出现在该书附录(经济变动的分析)里。“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这种历史上的不可逆转的变动,我们称之为‘创新’,我们把它定义为: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而这种函数是不能分解为无限小的步骤的。你可以把许许多多的邮车加起来,加到你想要加到的地步;但这样做,你仍将永远得不到一条铁路。”实际上,在熊彼特看来,“创新”不过是实现“新组合”的代名词,创新就是新组合,新组合就是创新。

根据熊彼特创新理论“创新=新组合”的概念,审计创新可以理解为适应形势发展和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断研究新情况,利用现有资源重新配置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推动审计工作与时俱进。结合审计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基层审计机关审计创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审计模式创新。一是审计“全覆盖”与审计计划、资源配置相结合。按照上级审计部门工作要求,结合组织部门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委托情况,按照“审计项目无重复、审计监督无盲区”的原则实现审计计划“全覆盖”;加大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类型审计项目的整合力度,同步安排、协同实施、共享成果;二是探索经济责任审计“多元化”审计模式。所谓多元化,即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信息化审计等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从单纯的财务收支评价向绩效评价模式全面转型,加大对重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绩效分析;推进联网审计,整合审计数据,强化AO和OA系统的交互应用,实现机关办公、审计管理、现场监控的有机整合,对审计计划、项目实施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监管。

管理模式创新。一是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将审计项目与审计信息、审计方法相结合,审计组在每个审计项目立档前,需完成项目相关的审计信息、审计方法等材料的整理上报;将审计计划完成情况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将审计项目细化到审计组,明确到人,做到“任务到组,考核到人”; 实行“监督制”,定期公布项目进度和相关材料的上报情况,对未按时完成的审计组和个人,年终实行“三个失去”资格(失去其晋升、评先评优和评选优秀项目的资格)。二是创新人员管理模式。“人才量化”管理,将各项工作明确责任,制定任务,分级负责,考核挂钩,实现对每个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的客观衡量和量化人才贡献的价值,奖优惩劣,提高全局整体业绩;职位竞聘管理,完善竞争上岗激励机制,营造“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发展、干成事的有位置”的良好氛围。以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群众公认作为自荐和推荐条件,经过大会动员和公布职位、报名与资格审查、面试谈话、民主测评、组织考察、讨论决定等环节,从严把握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确保竞争上岗工作质量。(祁慧)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