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关起门来当领导”的大智慧和宽眼界
李冬春(江苏省阜宁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6日】
字号:【大】 【中】 【小】

一位领导曾经说过,审计人虽然不是局长、市长、省长,但要“关起门来当局长、当市长、当省长”,有局长、市长、省长的担当、思维、胸襟和眼界。只有这样,我们提供的审计产品,才能有高度,有广度,有力度,有深度,有水平,有前瞻性,更具“高端”性。如此,才能在服务领导决策和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中,彰显审计的水平和价值,发挥更大更宏观的作用。 的确,在审计实践中,我们有的审计人员在提交审计建议时,往往局限于就账查账,就事论事,就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什么白条支出啊,什么固定资产账目不全啊,提出对策建议,非常的微观,层次也不高,水平更有限。这样的建议,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来说,他们也能看到想到,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引不起多大兴趣。相反,有的审计人员,却反其道而行之,就事论体制,论制度,论机制,论管理,论效益。这样的建议,由于揭示了共性问题,揭示了问题背后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和管理漏洞,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所以,既能治标,又能治本,对被审计单位而言,看到了其未看、未想到的东西,更有启发、借鉴和参考价值,更能得到欢迎和采纳。 之所以出现这两种相悖的情形,主要原因就在于审计人的担当、智慧、胸襟和眼界的差异上。担当重的人,就能忧国忧民,经常思考研究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智慧强的人,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牵一发动全身的建议;眼界宽的审计人员,能站在全局、宏观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站在问题所在单位领导人,乃至所在地区领导人的立场上,站在历史与现实的制高点上,审时度势,认识、思考和研究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而智慧浅、担当轻、眼界狭的审计人员,却会浅尝辄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坐井观天,看不出问题背后连通的制度链条,看不清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看不清问题的苗头性、普遍性还是倾向性,看不出事物的发展趋势,更看不到有效管用的解决办法。基于这种眼光,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长度没有力度,形成的报告材料有厚度没有深度。 审计人的大智慧、宽胸襟和广眼界不是生而有之,而是后天修炼和经验总结升华而成的。我们只有秉持“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及“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天下之忧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使命感,为党分忧,为国分忧,为民解忧,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人民幸福,殚精竭虑,建言献策,发出自己的一丝光和热,才能把自身的工作融入到大局中,在服务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中,彰显自身价值,才能想领导所想,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一些现实性、宏观性和战略性问题,提出一些独创性、前瞻性、创新性、全局性的对策建议,进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水平。

再则,我们只有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判断形势,认识和处理问题,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国情和审情。同时,努力学习反映当代世界政治、财经、金融、文化、管理新发展的各种新知识,学习一点历史特别是世界史和中国史,学习一些系统论,使自己的眼界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不仅具有现实的广度,而且具有历史的深度。此外,还要摆脱“井底之蛙”的封闭和狭隘,克服经验主义、事务主义和本位主义倾向,破除夜郎自大、不思进取的保守意识,用联系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要从审计的实际出发,眼观六路,精骛八极,纵横捭阖,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状看趋势,透过问题看制度,透过现实看历史,做到以点看面,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我们才能培养出宏观思维和战略思维,进而真正地拓宽胸襟和眼界。(李冬春)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