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准”成为审计人的职业习惯
唐递成、郑宏林(湖北省鹤峰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16日】
字号:【大】 【中】 【小】

精准,其本意就是精确、准确、非常。而对精准的表述和运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老子在《道德经》里有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大事者必以精准思维、精准做法为遵循,方见成效。习近平同志 2013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的重要指示。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话题建言献策,为脱贫攻坚贡献了不少智慧。可见精准在扶贫工作的特殊要求和作用。由此可见,精准,是一种方法,一种追求,更是一种态度,一种作风。精准作为一种科学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同样适用于审计人员从事审计工作的要求,因此,审计人员要培养和养成精准的职业习惯,打造出更多的精品着力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成果,提高服务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实施审计项目审前调查要精准。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审前调查十分重要,调查是否深入,情况了解是否全面真实.如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业务经营范围、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内部控制状况等;执行何种会计制度,其核算方法如何。被审单位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了解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规、规章、政策和其他文件资料。只有审前调查精准到位才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工作实施方案,才能精准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和方式方法,为高质量地开展审计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是查证问题要精准。审计中不仅要查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主要问题或重点问题,决不能马虎从事抓小放大,因小失大。审计中要重点关注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内部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情况。要重点严肃查处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违纪违法、重大履职不到位、重大损失浪费,对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权钱交易、骗取财政资金、失职渎职、贪污受贿、内幕交易等违法犯罪问题,要始终坚持“零容忍”,坚决查处。对查出的问题要用足够的证据来锁定,做到证据确凿,主证要确保万无一失,用足够精准的证据为定性处理提供保障。

三是问题定性处理要精准。对审计中发现和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定性要精准,不能有半点差错确保精准。比如不能将漏税和逃税混为一团,不能将挪用公款和私分贪污混为一团,也不能把骗取专项资金和挪用专项资金混为一团,不能把公款私存和设立“小金库”混为一团,不能把主要责任和领导责任混为一团,不能把超标收费和乱收费混为一团,不能把应缴未缴收入和隐瞒收入混为一团,更不能把违纪和违法混为一团。同时要正确区分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只有对查出的问题定性精确到准确无误,依法处理才有保障,定性错了必然导致处理处罚的偏差和错误。

四是意见建议要精准。审计意见和建议是审计机关审计人员针对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是否精准和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对于加强审计整改提高审计质量至关重要,对于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健全制度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更加重要。因此,审计意见和建议一定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绝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纸上谈兵。意见和建议一定要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所在症结,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要注重从制度机制层面提出解决的根本办法,促进被审计单位实现有效的整改。

五是强化精准意识培养精准作风。强化精准意识就是要培养精准思维,树立对工作精益求精自我追求的意识,每一个审计人员都将“精准”刻在心中,入脑入心,在工作中努力把每一个审计项目做到细致精致极致,锻造精益求精的业务技能,打造出更多的审计精品。注重培养精准的作风,就是要从作风上砥砺精准的要求,坚持求真务实,抓铁有痕,敢于坚守,勇于担当,发现问题,跟踪调查,一查到底,长期坚持,脚踏实地、精准发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去实现一流的工作目标,创一流的服务水平。(唐递成、郑宏林)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