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审计的永恒主题
李道立(湖北省南漳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05日】
字号:【大】 【中】 【小】

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作了《继往开来,锐意创新,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审计工作》的主题报告,创新是实现“十二五”圆满收官的根本保证,也是贯穿“十三五”审计工作的主旋律,更是推动审计发展的永恒主题。

独立化的创新发展。中国审计制度,贯穿于几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在其发展的全过程中,都印有时代的痕迹。尽管在各个历史阶段,其建制不尽相同,其作用程度不等,但它始终在国家的上层建筑中占一席之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重要性、科学性、专业性日渐明显,呈现出独立化发展的趋势。一是新定位。审计机关是具有法律地位的、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机关,它代表国家和人民,对国家的财政经济活动,依法行使独立的审计监督权,它的公正、超然、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是任何经济监督机关所不能代替的。《框架意见》明确了新时期新阶段国家审计的新定位,为改革创新审计制度指明了方向,也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提出了严峻考验。改革创新审计制度是保障审计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任务,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重要举措,更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审计人的神圣责任和崇高使命。二是新常态。监督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一方面要完善机制,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推进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优化审计机关内部架构,推动健全履行法定审计职责保障机制。另一方面要规范行为,加强对审计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自觉接受各方面对审计机关的监督,同时不断完善国家审计准则和指南体系,明确各项审计应遵循的具体标准和程序,切实做到依法审计。三是新理念。创新审计理念,把握“十三五”时期审计工作的目标任务,既要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地推进审计全覆盖,也要深刻认识到,全覆盖不仅是对审计职责范围的要求,更是审计理念思路的创新;不仅要实现审计对象的全覆盖,更要讲求审计作用的全覆盖。

一体化的创新模式。一要突出职业化。职业化是建设高素质审计队伍、全面提升审计能力的基础。要建立符合审计职业特点、分类科学、权责一致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和职业保障机制,形成比较完善的审计职业化管理制度。审计职业化建设既是大势所趋,又非常复杂,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细致地研究,要进一步精心谋划和科学设计。二是着眼一体化。实行一体化的综合审计,是审计组织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在审计组织管理模式上实现“七个一体化”和“六大转变”。“七个一体化”,就是在审计内容和范围上,形成财政、金融、企业、经济责任、资源环境、民生审计一体化,境内与境外审计一体化;在审计资源整合上,形成审计发展规划、年度计划、项目方案、组织实施一体化,审计一线作业与后台数据分析一体化,审计实践总结与理论研究一体化;在审计作用发挥上,形成查处问题与促进发展、分析原因与推进改革、促进整改与推动问责一体化,惩治腐败与促进廉政、揭示风险与维护安全、促进公平正义与推进民主法治一体化。三是立足“免疫化”。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国家审计风险理论并完善相关措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用系统的观点分析和研究国家审计风险,从“免疫系统”的视角构建国家审计风险框架。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构建审计规划,健全审计项目组织实施和质量保障机制,完善审计技术与方法体系,建立项目后评估机制,有效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科学化的创新趋势。国家审计的科学化发展趋势,除了审计工作的科学体系日渐形成和提高外,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规范化推进。一是实施数据化。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必由之路。“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加快实施“金审三期”工程,拓展大数据技术运用,形成独特的“国家审计云”。二是实现规范化。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建立良性发展机制,构建科学管理格局。积极推进应用审计管理系统,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切实提高审计管理绩效,规范审计信息化管理,建立信息化环境下的现代化审计方法,全面推广审计信息化应用,促进审计发展的科学化水平。三是增强科学化。科学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要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为目标,不断总结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创新和深化审计理论研究。要加强对国家战略、公共政策、宏观经济形势及审计监督对象和事项的研究,为更好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提供理论支撑;加强审计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国家审计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审计实践的理论总结和提炼,把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理论或制度规范,为审计实践提供指引。(李道立)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