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诗中的廉洁之音,审计人的心灵洗礼
董波、查晓丽(江苏省南通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10日】
字号:【大】 【中】 【小】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孕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经过岁月的涤荡,亦发显得光彩夺目。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诗中蕴含的先贤们的廉洁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锦上添花,孕育出了新时代的廉洁之歌。作为新时代的审计人,我们试着走进那些虽篇幅精短但意蕴深远的七言诗,走进先贤的内心世界,通过那些简洁明快、韵律优美、铿锵有力的文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洁之音,来一次心灵的洗礼。

自从隋代开科举考试先河之后,历代官员大多是经过寒窗苦读而登科及第。他们既是官员,又是学者。他们善于以简练的诗文记录下他们的为官经历,廉政感悟,以及官场陋习切身的痛恨,诗中字字珠玑,都是他们的切身感受。明代信阳知州胡守安,在任满离职时写的《任满谒城隍》诗,以向城隍表达衷心,向民众表明心迹,坦荡为官,来去轻松。诗曰:

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

神道有灵应识我,去时还似来时贫。

胡守安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算名人,这首诗也没有华丽的语句,没有深涩的词汇,但透过这一读即懂的短短二十八个字,一位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清官形象跃然纸上。正是由于他的廉洁,在《汝宁府志》上,这位胡太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首短小明理的诗虽时隔数百年仍余音铿锵。2013年新任长沙市委书记正是以此诗表明心迹。

其实,直白、浅显,正是表达廉洁本色的古诗的最大特点。同样出自明代,于谦的知名度要大得多,因为他是大明王朝的“救时宰相”,他领导的北京保卫战可谓挽大明大厦于将倾。他一生节俭,清廉为官,一心为民,在晋豫两省巡抚任上赢得百姓绝佳的口碑。他虽然是朝廷官员,但作为学者的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传世之作,振聋发聩,流传千古。个人觉得,在于谦的作品中,以那首《石灰吟》最为著名: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虽语言直白,但立意深远,赞美了石灰虽经高温煅烧仍洁白无瑕且默默无闻地服务于人类的高贵的品质,意借喻做人也要清清白白。这首诗写于他青年时代求学的路上,当时他尚未涉足官场,但对今后的人生志向已经有了初步规划。这首诗其实也是于谦一身的真实写照。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石灰精神”,才有了后来的心系民生的于巡抚,有了在战场上力挽狂澜的于尚书。而在两省巡抚任上,有两首是最能体现于谦的廉洁本色。

一首为于谦初任晋豫两省巡抚时所写——《初度》。

胜喜门庭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

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

于谦效仿东汉南阳郡太守羊祜将送礼者所送的一条鲤鱼悬挂于门外柱子之举,把礼品都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让送礼的人羞愧而退。真正廉洁的人,必然是淡泊名利,视迎来送往为烦心事,而将以书为友,修身养性视作身心的愉悦。诗中可以看出,于谦最大的享受是正是在明月清风里伴着书香,遨游书海,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乐趣。正如清代陈伯崖所说:“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第二首诗写在于谦进京述职之前——《入京诗》。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为官于明朝正统年间,当时风气极坏,贪污贿赂成风,地方官赴京述职或离任回京时都要给朝廷要员进献礼品。于谦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愿盘剥百姓,每次回京都不带一物。面对当地同僚的善意提醒,他甩了甩两袖,不乏幽默地说:我带去了含有清风之气的两条袖子。于是写下了这首入京诗。这首诗一经写成即被远近传诵。“两袖清风”一词,自此也由风中行走的轻盈引申为为官清廉,严于律己之义。这首诗一方面表现了于谦的廉洁,家无余财,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于谦的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高尚品质。

明代的于谦以石灰、煤炭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无独有偶,清代的郑板桥对竹子情有独钟,他善于画墨竹,更善于借竹作诗言志。他画笔下的墨竹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都点染挥毫,无不精妙。而他的咏竹诗更是笔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竹子经风不折,岁寒不凋,默默无闻而又笔直挺立,正是优雅高洁、不畏困难、不惧压力品格的象征。而他笔下的竹画与竹诗的也正是他为官清廉的真实写照。在此,试举三例。

其一:《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其二: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春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竿。

其三:《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首诗,第一首为即兴之作,借倾听竹叶在风中发出的萧萧之声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关切,后两首均为题画之作,第二首作于潍县县令任上,因请求赈灾济民的事而得罪了上司,不愿与贪官污吏合流,于是决定弃官回乡。临走时,潍县的士绅、百姓盛情挽留。郑板桥心情激动,当即画了一幅竹子留赠并题诗一首,表现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独善其身的高尚情操。第三首作于晚年,诗中托竹喻人,以竹自比。事实上,作者在为人、为官、为事方面无不体现出“岩竹”的人格气节和坚风劲骨。

通过诗文感怀,可以看到古人的为官清廉已达到这样的最高境界。他们虽然都是封建时代的官员,但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了超越时代的闪光点。身处二十一世纪,我们不必受先贤所处时代和环境的拘泥,而是应继承并发扬其最核心、最具普遍价值的廉洁精神。作为一名审计人,由于工作原因,会接触到许多官场陋习甚至违法乱纪行为,廉洁从审是我们审计人员需要心中的时刻敲响的鸣钟。我们要做到自身廉洁的同时感化他人,“畏法不敢取,尚节不苟取,明理不妄取”。笔者认为,“明理不妄取”是最高境界,它靠的是自身修为和自我约束,而非来自于外在的压力。无论时代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如何提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当是为官者,从政者永恒的话题和追寻的目标。(董波、查晓丽)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