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突出“四手法”
李道立(湖北省南漳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05日】
字号:【大】 【中】 【小】

党的十八大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政务公开的工作格局之中。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惩治和预防腐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紧紧抓住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两个重点,不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提高质量和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工作体会,概括出了“四手法”。

一要抓住责任“不松手”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解决“审计么”的问题,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如今,少数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仍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审计结果与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要求相去甚远。如果不紧跟形势变化,审计报告浮光掠影,只知收支,不知效益,只求明白,不求明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不明确,计效果往往事倍功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模糊性,使得审计人员对领导进行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存在一定困难,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该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入手,但绝不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而应该紧紧围绕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两大重点,把握审计范围,确定审计重点。如果经济责任审计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的状况不能改变,审计结果与领导干部本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关联度不紧,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以及对审计揭示问题应负责任的分析都将无从谈起,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将毫无威信可言。

二要突出绩效“不甩手”对于一些民生、项目监管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仅靠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摸不清脉搏、抓不住关键的。对一些重点项目单位、重要民生部门,要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汇总整理,体现效果性,并提出意见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审计中,经常遇到一些由于交接工作流于形式而引起的债权债务、全同履行以及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纠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交接制度不健全,影响经济责任的划分。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责任难以界定,缺乏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重点不突出,缺乏科学、规范、易操作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科学运用审计评价方法,应将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对比评价、分析性评价以及其他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用定量评价法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行为本身,又可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用定性评价法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运行的有效性;用对比评价法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用分析评价法评价专项资金使用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决策后的实际效果。

三要抓住微小“不缩手”经济责任审计更重审具体,审基层,审小事,但小事其实不小,小事做起来其实也不易。首先要善抓微。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应科学划分其负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划分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主观与客观责任、集体与个人责任、错误与舞弊责任等。对这些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却是责任的根本所在。其次要善抓小。当前,农村基层组织村账村务管理较为薄弱,审计部门也没有严格规定对村级组织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通过调查座谈,农村基层组织“村财务不公开”、“村干部贪污、挪用”现象严重,违法违纪案件日益增加,农民群众对村干部意见较大,导致干群矛盾激化。湖北省南漳县审计局通过探索村级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表明,基层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因其微小而轻视,更不可因其繁琐而厌倦,特别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小事,高度重视,盯紧快上,主动审计,积极化民怨、解民难,帮民富,审计工作得到了镇村干部的热烈拥护,促进了干群关系融洽。其三要沉下去。如今,社会各界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期望值很高,审计人员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践,及时推广工作经验,分析研究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实施审计项目,要力求发挥示范作用,尤其在业绩评价、责任分析等重点难点问题上,能给以启示和借鉴。

四要加大力度“下狠手”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三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审计内容存在局限性,造成审计评价“偏”;二是审计方法存在局限性,造成审计评价“浅”;三是审计评价手段存在局限性,造成审计评价“软”。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方法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着力探讨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评体系设计的方法和途径,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发展。一是进一步拓展经济责任审计新领域,打破过去“以账定责”的局面。通过设计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评价体系,建立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以绩效审计为主导,全方位、多层次、数字化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管理新模式,促进绩效审计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加速确立经济责任审计新规范,破解审计评价“千人一面”问题。设置多层面、统一反映和衡量领导干部执政理念、工作业绩、民本意识的经济指标体系,使审计评价更全面、理性、深入和实用;三是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新标尺,确保审计结果更加科学公正。把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一步细化、量化、具体化,并进行数据分析,为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提供刚性支撑,使审计结果更加直观、公正,既让有关部门在运用审计结果时有“法”可依,又使被审计领导干部心服口服,进一步规避审计风险。(李道立)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