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审计数据更好地服务公共政策制定
董长富(江苏省阜宁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6日】
字号:【大】 【中】 【小】

当下,大数据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空间越来越广阔。比如,人社部正研究根据物价变动、职工工资增长、收入水平提高等情况,并兼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承受能力、财政负担能力等因素,统筹考虑各类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10月8日《经济参考报》);交通部门根据车流方向、密度来适时调整交通信号灯,让出租车在打车需求缺口最大的时间和地点出现;今年初全国手足口病高发期间,有互联网公司收集了相当宝贵的数据,向国家疾控中心提交了疫情预测和分析报告,为预测传染病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参考,等等。

审计机关也是生产和提供大数据的专业部门之一,最为典型的是审计署于2013年8月至9月组织全国审计机关5.44万名审计人员,按照“见人、见账、见物,逐笔、逐项审核”的原则,对中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391个市(地、州、盟、区)、2778 个县(市、区、旗)、33091 个乡(镇、苏木)的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审计结果和相关数据,为评判政府总体负债状况、制定政府负债监管措施、管控政府债务风险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

公共决策程序增加了数据测算、实证研究和公众博弈环节,这对履行服务领导决策和公共政策制定职能的审计机关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是权力、又是责任。机遇和权力就是审计机关在公共决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参与广度和深度明显上升,挑战和责任就是审计机关生产和提供的数据一定要全面、真实、准确、权威,通过海量分析,能够挖掘出有价值的决策信息。若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存在误判形势、误导舆论和决策、贻误事业的风险。

事实上,一些审计人员由于工作作风不细致严谨,少数审计机关统计口径不规范,质量复核机制不完善,再加上,受到外界人为的干预,虚报、瞒报、漏报审计数据致使审计工作不能真实反应审计结果,经不起历史和公众的考验和质疑等问题,仍然存在。各级审计机关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大力弘扬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强多层检查复核等质量控制工作,加大失职渎职、弄虚作假的问责、究责和通报批评力度,着力提高审计数据的质量。同时,地方党委政府也应为审计报实情、说实话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欺上瞒下、干预如实上报审计数据的现象,上级主管部门也要加强督查,并予以严肃处理,加大舆论曝光力度。(董长富)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