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扶贫资金“嫁错郎”要做到“三点一线”
魏明坤(江苏省沛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4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署8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等个别地区落实精准扶贫工作不到位,扶贫资金未及时拨付或违规认定扶贫对象。审计发现,在马山县认定的扶贫对象中,有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其中有343人属于财政供养人员,有2454人购买了2645辆汽车,43人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或自建住房,439人为个体工商户或经营公司。

可以看出,马山县扶贫工作明显缺乏“精准性”,让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财政资金脱了“轨”,“偏”向了有车有房的人,而真正需要帮扶的贫穷人却被拒之门外,这种现象让人义愤填膺。显然,这种扶贫形式依然停留在粗放式的扶贫水准上,所以才导致“年年扶贫年年贫”的“依赖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马山现象”明显与当前精准扶贫”要求背道而驰,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以为,就当前的扶贫形势和要求而言,只有做到“三点一线”,即对扶贫对象的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才能体现扶贫政策的功效,才能防范扶贫资金“嫁错郎”,让贫困群众早日摆脱贫穷之苦。

首先要盯住“准星”,精确识别帮扶对象。这个“准星”指的是扶贫对象,它是连接扶贫政策和扶贫效果的基准点。因此,准确定位“准星”是关乎整个扶贫工作成败的关键。所以,在日常扶贫工作中,要依照扶贫政策要求,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仔细甄别扶贫对象,纯洁“帮扶圈”,把真正需要帮扶的对象,比如一些贫困户、困难户及家中缺乏劳动力的困难群体等纳入扶贫对象,予以优先重点帮扶。

其次要瞄准“靶心”,精确实施帮扶项目。针对不同的扶贫对象要因人施“救”、科学施“救”、对症施“救”,找准其贫穷的根源,制定专门的扶贫方案,精选适宜的扶贫项目,把精力放在真抓实干、真心帮扶上,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以政策带项目,以项目带资金,以资金带效益,以效益带脱贫,责任到项目、到资金、到效果,确保扶贫政策、资金、效益最大化。

再次要及时“报靶”,精确管理扶贫成效。通过盯“准星”、 瞄“靶心”,扶贫工作理应取得“精准”效果。所以,在扶贫对象管理上要讲究“精准”,加大对扶贫工作考核力度,看扶贫对象的脱贫效果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取得“9环”、“10环”等好成绩。对于扶贫对象、项目、成果不“精准”或效果不明显的,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把板子打在有关职能单位部门责任人身上。同时,对于包括扶贫对象、政策措施、资金使用管理、扶贫成效等情况在内的各类信息,及时向公众交一本“明白帐”,以此促进扶贫工作的“精准性”。

总之一句话,防范扶贫政策资金“嫁错郎”,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变过去的粗放式扶贫为精准扶贫。(魏明坤)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