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案例故事有“四大作用”
董长富(江苏省阜宁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19日】
字号:【大】 【中】 【小】

今年,国家审计署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2014年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后,为配合宣传,中国青年报和审计署办公厅合作,推出了《云南“双百”院长落马记》等8篇系列报道,集中讲述审计工作报告背后一个个扣人心弦的中国审计故事。(见审计署网站案例故事专栏)

笔者以为,审计故事具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的细节、生动形象的文字、喻理于事的特征。编写好的审计故事不是以猎奇为追求,而是千方百计蕴含审计精神、审计方法、审计和财经法律法规常识、体制机制检讨等丰富信息,将审计故事打造成审计成果的富矿,普法教育的素材,业务培训的教案,问题研究的样本。今年宣传财政审计工作成果,运用讲故事这种耳目一新、喜闻乐见、润物无声的宣传方式,就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应。

各级审计机关应该从中国审计故事的系列报道里,举一反三,解放思想,去除审计故事和审计案例不能对外讲述和宣传的敏感、保守和僵化心态,处理好对外宣传和保密的关系,揭开罩在审计案例故事身上的神秘“面纱”。要发挥好宣传骨干的作用,或者与新闻单位携手合作,优势互补,将审计宣传工作目标任务寓于审计故事中,通过审计故事的传播来实现,以切实增强审计宣传的可读性、感染性、吸引力、传播力和实效性,切实发挥好“四大作用”。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讲好审计故事,弘扬审计精神,传播审计声音,注入审计正能量。

一是普及法规知识的以案释法作用。以理服人、入脑入心,以案说法更为公众所喜见乐闻,其普法效能不是空对空、生硬灌输可以比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审计机关作为行政执法机关,应积极响应,贯彻落实。要结合普法教育的规划,将审计机关的执法理念、程序、依据等,体现和蕴含在典型审计案例故事中,并且做到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对案例故事进行法律层面的讲解和点评,使公众在阅读之余,潜移默化地增强法律知识和意识,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配合和支持审计工作,推动法治实践。

二是交流查案经验的以案说法作用。如何突破的?采取什么技术、方法和手段突破的?遇到线索断了,查不下去怎么办?这些信息,是审计案例故事扣人心弦魅力所在,也是审计人员阅读案例故事的兴趣点。运用案例故事,传授审计技术方法,能让审计人员在不知不觉间,增长见识,受到启发,学到真经。如在对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审计时,审计组将突破重点锁定在“广告投入”和“4S店批建”这两个关键环节,最终查出一汽集团贪腐大案。所以,在案例故事的编写和宣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贯彻教学的本意,给广大审计人员提供来自实践的鲜活经验,让审计人员开卷有益,有所启发和收获。

三是弘扬审计优良作风的励志作用。审计案例的成功,也是审计人员弘扬审计核心价值观和优良作风的结果。没有好的作风,突破大要案是很难的。当这些艰难曲折、斗智斗勇的过程,呈现在审计人员面前时,就是对审计人员无声的教育,自然的熏陶,深深的激励。如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审计中,审计组并没有单纯将目光局限于医院财政存量资金上,同时也带着“医疗设备采购招投标中的不合规问题,该院是否存在”等疑问,审计人员顺着耐人寻味的“三方协议”,一层层揭开了白大褂遮掩下不为人知的黑幕。所以,应把弘扬和培育优良作风,作为案例故事宣传的主旨之一,让审计人员在听故事、读故事中,有所思,有所悟,受感染,强筋骨,转作风。

四是推动腐败惩防体系构建的催化作用。由审计署挖出的一汽大众销售公司贪腐线索,在随后几年间进一步发酵。“‘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管’必须同时加强。因为纯粹的外部监督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就像一个人,天天去医院看病,也不能保证身体内部的绝对健康。’但‘外部监管’最终也是为了促进内部的有效约束。”“一把手权力过大,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失效,是造成此类大型国企贪腐案的直接成因。”不少专家对此案进行了深入反思和剖析,由此也促进了国企改革的深化和反腐惩防体系的构建。所以,只有把一个个案例故事,作为问题研究的样本,解剖麻雀,对症下药,促进深化改革,健全制度,推进反腐斗争深入,就能发挥审计成果资源的社会价值和效益。(董长富)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