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太原办杨檄:审计监督推进简政放权促进政令畅通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30日】
【来源:审计署太原办】
字号:【大】 【中】 【小】

每年的政府审计工作报告都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同样,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也更让社会公众期待,从报告内容来看,不仅深入揭示反映了一些部门、单位,在财政资金使用管理、部门预算执行、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建设管理、资源环境和民生资金管理及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重大违规违纪问题,而且审计工作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着重反映了中央各部门、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对中央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

审计通过对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深入揭示了一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特别是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进简政放权政策的贯彻落实过程中,一些部门只追求削减审批项目的百分比,而不注重简政放权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很难达到改革所追求的效能政府建设的目标;一些部门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含金量”不高,下放的审批事项长期无人问津,或通过各种方式变相保留涉及本部门切身利益的审批项目;个别部门在削减审批项目的同时,还千方百计争取能为本部门带来利益的审批权;一些中央部门已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地方政府未承接,出现了行政审批的“真空区”;甚至有些“明放暗不放”;部分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在一些行政审批过程中,环节多、时间长,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等。可见,在推进简政放权的改革中,确实遇到了避重就轻、中梗阻、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等政令不通的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中外记者问时表示,“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的确,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过多的行政审批不仅干预了市场、阻碍了改革,而且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推进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会不断压缩腐败寻租的空间,从而实现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新一届政府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将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重要抓手。简政放权改革推行以来,先后有六百多项行政审批事项被取消和下放。简政放权到底放了没有,简了没有,中央部门下放的情况如何,各级地方政府承接的情况如何,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什么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解决和处理等,面对这些问题,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其监督和保障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

监督也是一种“倒逼”机制,能够形成改革的动力。通过审计,及时发现和揭示简政放权政策措施在贯彻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等问题。同时,在对简政放权的审计监督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力寻租等滥用权力的违法违纪问题,严厉打击了腐败。国家审计具有宪法赋予的超然独立的地位,没有部门利益的羁绊,往往可以跳出审计看审计。推进简政放权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过程中,可能涉及多个部门的利益,审计机关以其独立地位和涉及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优势,能够在审计查处问题的基础上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苗头到趋势、从微观到宏观进行深层次分析,能够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解机制体制的障碍,针对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影响干事创业的“痛点”和市场监管的“盲点”,提出更加可行可信的审计建议,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打破“中梗阻”,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做深化改革的“催化剂”是审计工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职能定位,新时期、新形势下审计机关要把促进深化改革贯穿于审计工作始终,为推动各领域深化改革发挥更加积极重要的作用。(审计署太原办杨檄)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