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会”思想怎么看、怎么办
魏明坤(江苏省沛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2日】
字号:【大】 【中】 【小】

3月28日,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就3月27日《中国审计报》刊发的《要敢于向“不会”思想说“不”》文章做出批示,号召每个审计人员,特别是每个共产党员,随时都要敢于并善于向“不会”说“不”!

作者李苗亮通过自己的生活观察和亲身经历,发现一些审计机的审计人员在面对复杂的情况,面对自己不熟悉、不擅长、不明白的工作,或者在需要通过艰苦努力才能克服的困难面前,总是习惯地说出两个字—“不会”。 并对个中的原因归纳为“三点”,概括为一是能力问题,难以胜任,感觉力不从心。二是态度问题,心存胆怯,推诿扯皮,得过且过。三是管理问题,“快牛”负重,“慢牛”自在。

作为审计人,若不是一线审计人员的身临其境,恐很难有如此的精准观察和深刻的分析认识,且得到了刘家义审计长的高度首肯,既是一篇十分难得的好文章,又是破解“我不会”的好处方,同时也为当前审计理论研究树立了风向标,值得每一个审计人员认真学习、主动反思和好好把握。因此,让笔者对“不会”思想产生了些许认识。

对“不会”思想怎么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于“不会”思想辩证地看,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是真的“不会”,即缺乏完成任务的各种先觉条件和能力素质;其二是假的“不会”,即因某种因素导致的从内心深处的不情愿、不主动。

对于前者,笔者以为大多处于两类人员,一是“初来咋到”的审计新人,她们对审计工作“不熟悉、不明白”,加之“人生地不熟”,对自己的学识水平、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工作创新能力等身感力不从心,难以胜任,所以“不会”二字常常挂在嘴边。二是从一个工作岗位交流到另一个工作岗位的审计人员,对新环境、新情况、新任务等了解甚少,因而常以“不会”为借口,缺少应有的担当意识。二者所表现的共同之处,都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亟待提高。

对于后者,多半是“审计老人”或“审计老手”。她们对审计工作“轻车孰路”、“见多识广”,查处的项目比“审计新手”见到的问题还要多,但由于受“船到码头人到站”的思想影响,忽略了对新政策、新法规等各类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加之“熟面孔”审计“老单位”、“干多干少,干好干孬”一个样的机制弊病,以至于遇到问题、碰到困难“绕道走”,有的多栽花、少种刺,有的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能躲就躲,能让则让。这类人员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职业操守,是干事创业的责任心、事业心。所以,常常以“干不了”、“不会干”等一推了之。

对“不会”思想怎么办?“ 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对于“不会”思想,既有“真不会”的成分,也有“假不会”的事实。所以,

一要苦练内功,补上短板。就是根据自身实际,加强审计业务方面的知识,比如法律法规、技术方法、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学习研究,及时补上业务知识方面的短板,不当审计工作的“外行人”、“门外汉”。

二要外部作用,提高素质。加强对审计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尤其对那些“新进人员”、“后进人员”更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为她们开好“小灶”,增加“营养”,科学“配方”,既要培训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又要学习科学技术、计算机运用等,从审计业务技能、方式方法和综合能力素养上早日实现“脱贫”,摘掉“我不会”的帽子,成为一个会审、会查、会算的行家里手。

三要加强政治学习,补上思想之“钙”。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审计干部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必修课,不断培植自己的精神家园,纯洁自己的思想阵地,让“我要干”占据思想上风,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思想上的坚定,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坚决摒弃“不会”思想,远离“不会”陋习。

四要加强教育引导,补上精神之“气”。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无数事实证明: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都必须有一种精神作支柱。一些习惯性将“不会”挂在嘴边的人,恰恰缺少的就是精神之气。所以,必须大力倡导审计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嘱托,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增强干事创业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

五要创新科学管理,补上制度之“洞”。历史证明,实力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审计工作要想赢得“三个满意”,就必须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因此,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让敢干事、善干事、肯干事者有市场、有舞台,打破干好干孬、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固有管理格局,营造我要干、我来干的浓厚风尚。(魏明坤)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