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的法治实践(审计署沈阳办)
唐鑫(审计署沈阳办)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0日】
字号:【大】 【中】 【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实现国家良治的重要目标。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用独特的方式践行着国家法治建设。

    国家审计善用法律工具。法律为国家治理和社会运行提供了一整套规范依据,又为国家审计的规范化操作提供了指南。一方面,国家审计是依法行政的主体之一,审计行为被规定在既有的法律框架内,审计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也受到法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国家审计承担着经济监督的重要职责,实行监督就必须有参照标准,法律就是我们判断经济行为好坏、对错的重要依据。法律的制约是对权力的约束,更是对权力的保护,权力在有限的边界里运行才不容易脱离安全的轨迹。审计权限由法律明确规定,审计执法遵循着一定的程序,审计结果面向社会公开,审计目标、审计原则、审计方案等都紧紧围绕着法律规范,这使得我们在审计准备时学习着各种法律规定,审计过程中联系着理论规范与实际行为,在审计处理时探讨法律标准与尺度,增强着法制观念意识。

    国家审计揭示违法行为。国家审计肩负着法律监督职能,与公检法等部门保持着密切联系。根据今年的《审计署绩效报告》,2013年,审计署向有关部门移送重大案件线索和事项408件,地方审计机关向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和有关部门移送案件线索和事项4700多件。揭露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审计的重要工作,经济领域的许多犯罪案件线索也发端于审计调查。在财政财务收支等领域的监督过程中,审计以独立的立场性、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规范性将手法隐蔽、形式多样、影响恶劣的违法违规行为揭露出来,让犯罪分子原形毕露,接受法律的制裁,做到了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增强了法律的震慑性。

    国家审计推进法治进程。根据有关法律将违法行为揭示出来并非国家审计的最终目的。从长远来看,国家审计是通过查弊纠错、查处整改以至提出建议等方式来从根本上抑制一系列问题的发生,促进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自身的完善,为法治社会的建设挖掘深层次渠道。在法治尚不健全和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可能会层出不穷,“屡审屡犯”的怪圈仍然存在,短时间内可能无法根治。国家审计在不断地强化问责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个体到一般,从微观为宏观,提出体制、法律层面的审计建议,促进填补法治漏洞,帮助完善法律法规,从而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从整体上推动法治社会的进程。

    由此看来,从不偏不倚地运用法律规范,到颇具效力地揭露违法行为,再到富有建设性地推进法治进程,国家审计以踏实的遵守、犀利的审视、辩证的批判,为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唐鑫)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