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毒奶粉事件”给审计人的启示
张 璐 (审计署重庆办)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4日】
字号:【大】 【中】 【小】
    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商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被检测出含有肉毒杆菌毒素,在全球刮起了一场“毒奶粉”问题风暴,更是打破了中国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形成的洋奶粉品牌“神话”局面。而这些影响的症结竟是一根食品加工管道未经彻底清洁。一根小管道造成全球性影响是大家始料未及的,这场“新西兰毒奶粉事件”带给我们审计人几点启示。
    新西兰奶粉之所以享誉全球,最主要的原因是新西兰拥有悠久的乳业历史,奶源品质好,奶牛管理十分先进,牧场的科学管理水平世界领先。自从我国“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来,新西兰奶粉就成为了众多妈妈选购奶粉的首选品牌,在此事件之前也一直占据着海外奶粉市场的半壁江山。有谁会想到如此严谨的国家,也会发生奶粉问题。由此不禁让我想到了审计工作。
    
    在审计工作中,往往会遇到“一帆风顺”的情况,被审计单位各个方面看着都没有问题,他们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漂亮的财务账本,对审计提出的问题解释得头头是道、分析井井有条。但这些往往都是表象,我们不能就此放弃、忽略和跳过。作为一个审计人员,我们多数时候需要“大胆怀疑,小心求证”。这里说的怀疑不是挑刺,不是找茬,不是无事找事做。对存在的疑虑,我们首先把它列入问题行列;对别人说的“肯定”,我们首先要在心里划上“问号”,只有在经过认真仔细的求证后才能把他放到安全的范畴去。
    祸患常积于忽微。一根平时不怎么使用的临时管道,如今竟激起全球风波,令恒天然为此蒙羞,这恐怕是该公司始料未及的,也是大家始料未及的。就像人体的阑尾,看似平时没什么作用而被人认为无关紧要,真正有问题发作起来,同样会给人巨大痛苦,甚至夺人性命。
    
    一粒沙里看世界,审计人员要从细微处、常人不注意的小节处观察,撷取审计证据之所需。要干好审计工作,细致入微的观察不能少:通过查阅被审单位资料,了解被审单位的工作模式和内容,找出被审单位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为实质性测试确定方向和重点;通过实地查看审计现场,评估审计资料的真实性,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审计过程中任何一个忽视都可能造成审计结果的不完整性。因此需要我们加大隐患排查,不走形式、不留死角,严格遵守审计程序,发挥主动性,找出问题,圆满完成党和群众交给我们的审计任务。
    这种“洋奶粉”质量安全事件的频发,看上去似乎是一种“神话的破灭”,但事实上,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作为一个产业链如此长的行业,“绝对安全”本来就是我们设想中的“空中楼阁”。“我们只能无限接近、却无法永远保证零风险”这才是事实的真相。真相是隐藏在表象下的“果实”只有具备去伪存真的能力,才能摘下这颗甜美的“果实”。
    审计工作中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要深入研究、仔细分析才能从中得到正确结果。要善于发现、分析和处理重大及潜在问题。要学会抽丝剥茧,找准关键,将问题切至点上。这些能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审计工作中,不断积累沉淀。
    
    敢于怀疑、细致排查、去伪存真,归根到底都是自我提升的体现,要实现自我的提升需要的是学习。作为审计人,如何学习?

    一是要加强思想素质的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群众路线等精神武装自己,用正确的思想更新陈旧的思维方式,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抵制腐败思想和不良风气侵蚀的能力。
    二是要夯实基础,不断充实审计技能。审计工作接触各种行业,牢固掌握专业知识,要涉猎广博,不仅学好审计业务知识,还要学好宏观经济、计算机、工程造价等方面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业务水平。
    三是勤学苦问,审计工作中同事是最好的学习伙伴,而审计前辈则是我们学习的活教程,与老一辈审计人员一起工作,会发现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严谨的工作态度、丰富的沟通技巧、忘我的工作精神。遇到问题,不耻下问,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知识水平、提高审计技能,才能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审计工作者的使命,才能推进审计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张璐)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