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官箴文化看反腐倡廉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0日】
【来源:湖北省宜昌市审计局】
字号:【大】 【中】 【小】

中国自古就有“明主治吏不治民”的说法,官箴作为古代社会法家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积累、沉淀,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官箴文化传承。“官”是指为政者,“箴”是指告诫、劝谏。官箴有两重含义:一是要求为政者有来自道德层面的自我约束;二是在为政者难以自律时,有来自外部的制度约束。官箴文化的核心是通过内部和外部力量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制约权力的目的。

当下,反腐败斗争力度空前加大,抵制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在反腐倡廉的道路上,官箴文化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从官箴思想中深入挖掘、取其精粹,运用到为政方面,就能形成自我规律与制度制约相结合,以道德预防为主的防范与治理贪腐犯罪的模式,有助于肃清吏治,预防与减少贪腐行为和渎职犯罪。

当政者要行为政之道。一是以“公”御私,即大公无私。《官箴集要·正心篇》中说:“夫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为官者,首要的便是要做到公私分明,以刚正不阿排除私心诱惑,以正直坦荡抵御邪恶侵蚀。手中握有权力,即当秉公用权,不为人情、私情开绿灯,一心向公,坚持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二是以“忠”御奸。“忠”更强调向国家尽忠,向民族尽忠,永不变节。这样才不会被权力私欲、奸邪所蛊惑,误入歧途,忠心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三是以“信”御诈。“信”指诚信,以诚取信。武则天《臣轨》所说:“诚为无虚操,信为不愆期,言能忠诚信实者,则人皆爱矣。”诚信是当政者的重要品质,惟有讲诚信方能赢得天下人的拥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领导干部以诚信为政,把对人民群众的承诺始终铭刻于心,言必信,行必果,坚持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实现自己的诺言,才能取信于人民,提升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公信力。四是以“和”御离。“和”是指和睦、和谐。孔子主张,礼的推行,要讲求和谐,和谐是治世的准则,但又不能为和而和,应当受到礼节制约。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要注重度的把握,才能使万事达到和谐境界。

当政者要修为政之德。一是以“清”御贪,即清正廉洁。武则天在《臣轨》中说:“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宝也。”当前,一些腐朽思想和利益的诱惑,给一部分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念不断造成冲击,如果守不住小节,则必然会被其所侵蚀,酿成大错。为官者应当严格自律,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守得住气节,扛得住诱惑。二是以“慎”御懈。以谨慎的态度来防止懈怠。武则天在《臣轨》中说,“言出于己,不可止于人;行发于迩,不可止于远;虽欲复止,其可得乎,故君子慎之也”,阐明了“慎”的必要性。为官者只有谨慎自己的言行,审慎对待工作,谨慎做出决策,才能避免误入歧路,损坏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三是以“勤”御怠,是指要有勤政的精神和态度。《蔡仲之命》中载,“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勤勉的为政态度,就难以在其位有所作为,乃至贻误国事;必须勤勉不懈,防止精神松懈的危险,以最饱满的精神面貌、最专注的敬业态度投入工作中,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贡献自身最大的价值。对于修为政之德,南宋吕本中在《官箴》一书中做过精辟总结:“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事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要做到这三者,应当时时自省,时时洞察,对出现的思想偏差及时纠正,戒之在初。

当政者要从为政之术。为政之术即为政的技巧和艺术。一是“刚柔相济”。清代名幕汪辉祖曾说,“刚则易折,柔则易暗,应刚柔相济”。为政过于刚强则易被摧折,过于柔弱则被人湮没,而刚柔相济才能达成最佳的效果。二是“方圆相协”。汪辉祖提出“方圆相协”的为政之术:“方则显愚,圆则嫌猾,须方则方,须圆则圆。”当政者处事,既要坚持原则,也要遇事懂变通,理性执政,这样才能使得工作目标顺利达成,实现最理想的效果。三是“文武并用”。《唐律疏议·名例律》中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道德教化与法律制裁对于治世都是不可或缺的,二者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治世的目标。

古代官箴文化中,为政之道是原则,为政之德是基准,为政之术是方法,三者有机统一,构建了完整的体系。古为今用,官箴主动防范的思想,能帮助领导干部从思想源头扼制腐败,不断扎紧不能腐的笼子,铸牢不想腐的堤坝,克己奉公,风清气正,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为国家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吴德纯 胡雅丽)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