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伟大梦想
湖北省荆门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谢继先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8日】
【来源:湖北省荆门市审计局】
字号:【大】 【中】 【小】

泱泱大国,不忘初心,举旗定向,建设新时代;  

中华儿女,牢记使命,斗志昂扬,共赴新征程。

3万多字,3个多小时,70多次掌声,党的十九大报告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汇复兴之力量,字字重若千钧、句句饱含深意,无不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芒,渗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灵魂,充分体现了全党意志、人民心声,全方位、立体式擘画了未来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D版发展蓝图,既是“中国之治”的时代宣言,又是亿万人民的幸福指南。

历史进程,总有关键的时间节点。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经磨难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遇见了最好的时代,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从未如此之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十九大犹如一座高高耸立的时代灯塔,照亮历史前进的方向,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凝聚起新时代强大的“中国气场”和“中国力量”,向全世界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通过逐字逐句、原原本本誊写和研学十九大报告,笔者深切感受到了报告的如虹气势和博大精深,迸发出思想的力量、核心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改革的力量、法治的力量、文化的力量。笔者认为,正是这股“新时代中国力量”,必将助推中华儿女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谱写恢宏篇章、创造辉煌奇迹。

思想的力量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思想领航,恩格斯曾言“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最大的亮点,也是贯穿整个报告的灵魂所在。“八个明确”的鲜活内容、“十四个坚持”的具体方略,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博大精深、完整统一,有力彰显了我们党的伟大创造力。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从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之光照进中国,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一次又一次飞跃,引领中国从落后贫穷日益走向繁荣富强。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理论勇气、超凡政治智慧、远见卓识和独创思想,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发生历史性、根本性变革,向全世界展示21世纪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一个全世界都需要新思想而且产生了新思想的新时代孕育而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不仅清晰回答了时代之问,而且让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更加旗帜鲜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不仅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逻辑”,而且彰显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持久的“真理逻辑”,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活、最管用的马克思主义。

核心的力量

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对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团结和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凝神聚气一起往前走。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密集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推出,一系列重大工作务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全方位、深层次、开创性的伟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最根本的就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最关键的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党的核心、人民的领袖和军队的统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的。

透过历史烟云,回望近代以来的中国,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人民受屈辱的一个世纪,深受磨难的中国人民开始寻找新的光明,在救亡图存的革命道路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均以失败告终,直到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地点燃了星星之火,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穿越革命岁月的浩荡洪流,历经建设年代的火热浪潮,激荡改革开放的时代风云,历史已鲜明昭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党有力量,核心有力量,国家就有力量,人民就有力量,中国人民只能靠中国共产党把好“方向盘”,带领着爬坡过坎,奔向既定的宏伟目标。

而今,肩负新时代新使命的伟大中国再出发,更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我们党更加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翻开十九大报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一头一尾的第一条和第十四条分别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种自信和底气,折射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浴火重塑后的崭新面貌。党在,人民就有了“定盘星”,有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衷心爱戴的坚强领导核心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推进“四个伟大”就有了掌舵人、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焕发出强大生机,在新征程上谱写新的伟大篇章。 

人民的力量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203次提到“人民”二字,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做出了“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的精准判断,发出了“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有力号召。

“民者,万世之本也”,“民本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从西周时期“敬德保民”,到春秋时期“重民轻神”、“恤民为德”,从孔子的“为政以德”到孟子的“民贵君轻”,从荀子的“君舟民水”到黄宗羲的“民主君客”,再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重民爱民”成为历代王朝宣称的基本政治原则之一,正因为“民本思想”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才使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泱泱文明古国闪耀在世界历史星空。近代历史也反复证明,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成败,人民才是我们党所有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为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百姓之心为心,永远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才凝聚了“唤起工农千百万”的磅礴之力,无论在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还是在艰苦创业的建设时期和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都勇往直前、战无不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是人民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伟大事业。十九大谋定的目标、擘画的蓝图表明,时代的风吹雨打,也改变不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若磐初心。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精准定位,从“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庄重承诺,从“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到“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的目标追求,从“脱贫攻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战略部署,从“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民心举措,十九大报告让亿万中国人民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明天,强烈的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跃然纸上。

改革的力量

1500多项改革举措挺进“深水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卫星、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客机、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实现重大突破;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航空母舰、歼20战机正式列装,等等,细数十八大以来改革创新取得的重大突破和丰硕成果,世所罕见,无不激荡起中华儿女难以抑制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一切征程都没有坦途。改革进入“深水区”,啃的是“硬骨头”,靠的是勇气、智慧和担当。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更加需要改革创新驱动来实现。十九大报告60多次提到改革、50余次强调创新,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审计管理体制改革、自贸区改革等,传递出诸多改革着力点。推动这些改革,必须敢于向难题短板发力,敢于动一些人的“奶酪”,敢于真刀真枪抓落实,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从而爆发出改革创新的“核动力”,确保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如期实现。

法治的力量

“奉法者强则国强”, 党的十九大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报告中不仅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最新的法治创新成果,而且浓墨重彩地勾勒出一幅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法治蓝图,明确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法治主张,提出了“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系列创新举措,让全社会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更加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细心人不难发现,十九大报告中,有4个字仅出现过一次,却关乎民族未来,那就是“法治素养”。在过去,“信访不信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国家治理的“肌体”,影响了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而今,全面依法治国在各领域各环节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法治化程度和法治意识不断提高,特别是经历了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举措最集中、最有力,成就最丰硕、最显著,经验最丰富、最系统的五年,法治建设不断实现了从“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从“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等能力”到“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蝶变和跃升。全社会越来越认识到,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面对新时代新矛盾、新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用法律知识解决的,而是要依靠全民族的法治信仰。知道有什么权利义务,知道哪些合法违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法治素养的提升,让法治信仰植根于灵魂深处。古人言“畏法度者最自由”,我们每个中国公民,都应当从内心深处尊崇、敬畏和信仰法律,只有这样才能焕发出全民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强大能动力和生命力。

文化的力量

古往今来,“文化”始终在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打前战”,源于它能够积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世界的现代化浪潮,就是起源于数百年前西欧历史上的一场持续200余年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这种文化的力量带领西欧走出中世纪的蒙昧和黑暗,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走进现代文明的曙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道路选择。中华民族从5000年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中走来,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世界唯一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如此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最好的诠释。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丰富的精神食粮不可或缺,文化建设自然也要提升至更高层面、肩负更多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有媒体称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一场新时代的“文艺复兴”,已躁动于时代的母腹,呼之欲出。伟大中华民族在苦难与奋斗的历程中积淀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以及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活力,既可有效延续、继续扩大文艺复兴激发活力的正能量,又能够以己所长,弥补西方现代性的先天不足,加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受世界大潮洗礼和时代风云熏陶,未来中国必将成为新时代“文艺复兴”的擎旗者和引领者。

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全世界见证了一个初心如磐、使命如山的中国共产党,凝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带领中华民族在惊涛中扬帆、荆棘中拓路,用历史性的速度让一个个梦想变为现实。千秋伟业,而今正风华,迎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春风,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再一次开启新的进发,“中国号”巨轮正加足了中国力量劈波斩浪,驶向更加光辉的彼岸,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谢继先)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