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伟大精神 做新时代好干部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所感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07日】
【来源:安徽省审计厅】
字号:【大】 【中】 【小】

读罢《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总书记扎根在黄土高原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追随总书记的足迹,似乎又让我们回到了他与农民一同吃粗粮、住窑洞、睡土炕、干农活那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辉煌的历史凝结不朽的精神。正是这七年艰苦磨砺,锻造了他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品格,铸就了他宽厚朴实的优良作风,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厚植了他以身许党报国的博大情怀,滋养了他治国理政的伟大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好干部”的五条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正是对“好干部”标准的生动诠释和注解。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认真学习总书记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并将这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发扬传承,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努力在“五学五做”中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我们要学习总书记不变的“初心”、坚定的理想信念,做信念坚定的好干部。

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在养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地上,经受了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的考验,面对特殊时期和不公对待,始终怀抱“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作出了非同寻常的人生选择。他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人生如屋,信念如柱。理想信念是我们每一个干部的精神之“钙”,也是组工干部的首要品质。我们要向总书记那样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政治原则、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清醒、旗帜鲜明,保持定力。

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做为民服务的好干部。

七年知青岁月,“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的包容和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此,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根本使命。我们要向总书记那样心怀爱民之情,心怀百姓疾苦,始终不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群众、植根群众,真正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而不懈努力。

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刚毅坚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做勤政务实的好干部。

当时的陕北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不仅食品匮乏、饮水困难、环境恶劣、卫生条件极差,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陈旧。总书记插队还不满16岁,但是就是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不仅闯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而且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总书记在回顾插队经历时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和奋斗过程中,都会有缓流和险滩,有喜悦也会有哀伤。我们要向总书记那样没有抵触,没有怨言,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自觉围绕审计事业发展大局选干部、聚人才,切实担负起、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职责,经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难磨砺,在困境中砥砺品质,实现精神的升华。

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勇挑重担、牵手共度的使命意识,做敢于担当的好干部。

“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他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他带领广大社员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淤地坝,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群众生活逐步改善,全村外出乞讨的历史一去不返。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组工干部是做“人”的工作,组织干部工作能不能干好、组织和群众是否满意,说到底,要看组工干部是不是讲认真、敢负责、勇担当。我们要向总书记那样有敢干事,敢干大事的勇气,有面对矛盾和问题的勇气和魄力,敢于坚持原则,敢于较真、敢于担责、敢于担难。

我们要学习总书记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做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读书学习成为总书记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生活爱好和精神追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培养了他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淀了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正如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在湖南开展农村调查的经历一样,他是在在广阔天地中,实现最为厚实的积累。他无论是作为一名知青还是支部书记,他都严格要求自己,即便到老百姓家吃一碗热汤面,还都留下1斤2两粮票和3毛钱,老百姓说“近平把粮票和钱压在了碗底下”。他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慷慨助他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向总书记那样,始终将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内化为组工干部的行动自觉,秉公用权,规范用权,审慎用权,任何时候都不拿原则做交易、不以权力谋私利,真正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努力做一个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人。(高纪军)

责任编辑:高天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