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党课:家教严则家风正 家风正则家庭顺、国风清(上海特派办分党组成员、副特派员王小霞)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22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人要做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表率
审计署上海特派办 王小霞


  “家风”一词自古有之。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词在人们的意识中逐渐淡化。近年来,新闻界重提“家风”话题,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也开始逐步关注。“家风是什么?家教是什么?”众人的答案各不相同。目前,家风家教家训成为热词,迅速以各种形式在全国展开大学习、大讨论、大传播。2016年,中纪委监察部推出“中国传统的家规”专题,旨在让干部群众走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促党风正民风。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宗法制农业社会,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家族文化是一个重要载体,家族的家风家教家规家训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家族都有家风家教家训。家风家教家训的熏陶遵从也成就许多仁人志士的伟业。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中最具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的,有十大经典家训家规,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是《诫伯禽书》。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其中有一句是说“一饭三吐哺”。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淳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二是《命子迁》。作者: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惶惧不安。所以他热切希望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此话信然。


  三是《诫子书》和《诫外甥书》。作者:诸葛亮,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智慧人物。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从两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对儿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四是《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他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警句是“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等等。历代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


  五是《诫皇属》。作者: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时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帝王家训占有特殊位置,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每餐一食,则念耕夫”。在《诫皇属》中,唐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在听闻决断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任凭自己的喜怒,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因为别人有短处就鄙视他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有优点就恃才而骄,要把敢于反对你的人当作老师,把逢迎你的人视为贼子。只有这样才能够永久富贵,贞正吉祥。太宗对皇属都有如此严格要求,“贞观之治”的出现就自然而然了。


  六是《包拯家训》。作者: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包拯的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写照。


  七是《诲学说》。作者: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欧阳修以“玉”喻“人”,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八是《袁氏世范》。作者:袁采,南宋,任乐清县令,后官至监登闻鼓院,为官刚正。《袁氏世范》共三卷,分 《睦亲》、《处己》、《治家》三篇。《睦亲》凡60则,论及父子、兄弟、夫妇、 妯娌、 子侄等各种 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具体分析了家人不和的原因、弊害,阐明了家人族属如何和睦相处的各种准则,涵盖了家庭关系的各个方面。《处己》计55则,纵论立身、处世、言行、交游之道。《治家》共72则,基本上是持家兴业的 经验之谈。甚至还有置办田产,要公平交易;经营商业,不可掺杂使假;借贷钱谷,取息适中,不可高息;兄弟亲属分割家产,要早印阄书,以求公正免争;田产的界至要分明; 尼姑、道婆之类人等不可延请至家;税赋应依法及早交纳,等等。袁采自小受儒家之道影响,为人才德并佳,时人赞称“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在任温州乐清县县令时,他感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做法,于是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美化风俗习惯。《袁氏世范》一书的论理并不像其他古代 修身齐家的书那样古板正统,相反,袁采思想开明,甚至敢于反传统。他是从实用和近人情的角度来看待 立身处世的原则的,譬如,袁采的《袁氏世范》提倡家庭的成员应该是平等的,父子兄弟之间都是平等的,可以保持各自的性格特点。即便是家中的长辈,也要以自己超乎别人的修养来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不能压服别人,子女也没必要屈从长辈的权威。 《袁氏世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所以又称《俗训》。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袁氏世范》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


  九是《朱子家训》作者:朱柏庐(1627—1698),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的父亲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柏庐侍奉老母,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他始终未入仕,一生教授乡里。他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朱子家训》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示语,如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朱子家训》全文虽只有506字,却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


  十是《弟子规》。作者:李毓秀,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科举不中后,就致力于治学。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弟子规》清代后期广为流传,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弟子规》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勤于治学。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这里还有必要提一下《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曾国藩从小发愤图强,6岁入塾读书,8岁随父学五经,14岁应童子试,22岁考取秀才,28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1846年充文渊阁直学士,次年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曾国藩少年得志,官运亨通,10年之中连升10级,官至二品。他能获得这么快的擢升,关键在于他刻苦修身。曾国藩有兄弟5人,另有4姐妹,还有家中对他们的严加管教。在家书中的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与家训相通。


  有时候与一个人接触,很快就感觉到他或她的文明程度、道德自律、举止进退、做人修养,乃至人格人性。这些东西多半与家庭的影响、家学的渊源、家风的承继、家教的成果有密切的关系。有时候从媒体上看到一些国人在境外的不雅表现,乃至在政法节目中看到一些罪犯的愚蠢无知与无耻,也令人叹息痛心于他们家教的极端缺乏。


  我想,家风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家教的长短得失的体现,是家教的外化,而家教是自然而然、生动活泼、春风化雨地进行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形成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方面,家庭的影响与作用往往大于学校,童年的熏陶往往重于长大之后,从生活中、从家庭中得到的体悟,往往深切过从课本上所读到的东西。童年家中得到的真切、质朴、诚恳、实在的教导,不知不觉之中,形成了一个人的价值认知与价值底线,形成了一个人从生活习惯到选择趋向,从举止容色到是非标准的基本思路。而这些东西集合起来,就成为世道人心,成为风气共识,成为村规民俗,成为一个地区一个群体的文化素质。


  最近,有一句热词流行:这一代中国人,以财富的积累,引起世界的关注,下一代中国人,应该用文明去征服世界。 我们国家正在日益重视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对文明理念的教育。价值教育的关键在于理念与生活的结合,理念与内心深处的爱憎取舍的对接,在于言与行的一致,心与口的统一。家风与家教,对于形成美好正确的价值观,其作用是非常大的。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世道人心的问题。而人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家教,成于家风。其实,每个家庭,每个中国的老百姓都是有一个尺度的,提倡什么,容忍什么,禁止什么,严惩什么,都有自己明确的标准。这对逐渐树立起人们能自觉接受的道德规范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核心价值的教育一定要进千家万户,进入童年人生。家教是家人的素质,是深是浅。家人如果不学习,将得不到知识,学不到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论家风时,有多次重要的论述。 2014年5月4日,在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勉励青年学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在北大引发热议,由此,“扣扣子理论”这个比喻传传遍了中国。他说:这就像穿衣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015年2月17日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016年1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讲到: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


  审计人的家风家教是什么?审计之家忠于事业,砥砺品行,克勤克俭,谦虚谨慎,审计的核心价值观是“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审计铁军的标准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优、纪律严。审计战线给了每一个审计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锻炼提升的成长空间。审计的家风家教是审计人的作为,身教胜于言传。


  我要着重说一点,身教胜于言传。我父母是50年代的大学生、研究生,一辈子从事水利电力的研究工作。他们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所是原水利电力部下属研究机构,在我小时候由北京迁至南京。我们研究所大院的大人们常年出差,我记忆中在三峡葛洲坝建设中,大院里的大人们总是不常在家。遇上父母都出差时,东家吃饭,西家睡觉都是常事。但家长们相互走动,交谈言语之中,多是对工作学习情况的探讨,他们对工作的努力,对荣誉的重视,是耳濡目染,记忆深刻。虽然衣食无忧,但父母的勤俭,我是目睹而牢记,继承的。我对孩子的要求从小也是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主意自己拿。我女儿2岁进托儿所,4岁全托,初中全寄宿,高二出国,大学、研究生在美国就读,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对她的独立生活起了很大效果。我自认为工作还是很努力认真的,出差加班是家常便饭。我对孩子的管教不算多,但我对生活、学习、工作的态度实际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至关重要的榜样作用。做家长的要时刻意识到有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在瞅着自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向别人说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都对儿童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见,教育孩子并不仅是讲道理,家长平时的言谈举止、处世态度,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等,都对子女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孩子具有模仿的天性,尤其在他们成长的早期,父母的榜样作用更为明显。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获得孩子的信赖和尊重,达到自己所期望的教育目的。


  2017“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审计署妇工委在署机关举办“弘扬优良家风”主题故事会,时任署党组书记、审计长刘家义出席会议并分享了自己在家庭、家教、家风方面的心得,孙宝厚、陈尘肇、李晓钟、刘正均等署领导参加会议,来自署各单位的9名审计干部分别结合自身经历,从不同侧面讲述了家庭、家教、家风方面的感人故事。刘审计长强调:审计干部要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他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基本要素,家教严则家风正,家风正则家庭顺。每一个幸福、美满、温馨的家庭,都有严格的家教和良好的家风作支撑。良好的家教和家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源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能够得以发扬光大的根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血脉。古往今来,中国有许多文化经典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做事、做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以他们严格的家教和优良的家风塑造了幸福的家庭,并以此约束身边人,用实际行动感化、指导、教育了广大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广大审计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以此为榜样,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勤俭自强是为人之要。坚持不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基本条件。我们要教育子女秉持这些美德,从一点一滴开始,养成勤俭节约、尊重他人劳动的习惯。要坚持自强不息,不仅自己勇于克服困难,也要教育子女积极战胜困难,引导他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奉公守法是底线和保障。审计人员要公私分明,一切出于公心,廉洁奉公、克己奉公、先公后私。要遵纪守法,一切为了事业,一切按规矩办事,不仅要坚守国家法律、党的纪律,也要遵守各项制度规定。
  2016年末,李克强总理接见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审计机关做到四个持续——持续推动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持续推动提高公共资金使用绩效、持续发挥揭示防范风险功能、持续促进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建设。

   2017年,审计署确定了着力促进“发展、改革、安全、绩效”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与总体要求,明确审计在经济新常态下审计的着力点和重点,坚持“两手抓”,坚持做到“三个区分”,大力推进审计创新。


   2017年,上海办的要求是呼应审计署要求,撸起袖子干起来。撸起袖子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精神状态,干起来就是要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


  事要人来干,来落实,那么要建设一支什么样的队伍,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至关重要。就是要认真学习,积极弘扬“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核心价值理念,凝聚干事创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打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优和纪律严的审计铁军。这既是新形势下审计署对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的明确要求,也是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和保障。当前重要的是要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问题,一是政治定力,二是工作作风、二是审计能力。


   坚定的政治定力。要增强“四个意识”, 政治意识是根本。政治意识是立党之本。从事国家审计的审计人员职责来说,时刻牢记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以对党、对人民、对法律、对历史高度忠诚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依法审计,忠实履行职责。就要求在履行国家审计职能时必须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感。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应服从和适应国家治理的总体要求, 审计工作必须树立政治意识,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政治性、政策性开展工作,保障政令畅通、政策落地,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尽职尽力。


  良好的、过硬的工作作风,要求我们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成审计任务中,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激情、攻坚克难的勇气、持之以恒的干劲精心培育和树立起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昂扬斗志,积极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风气,勤思考、愿干事、想干事,传播正能量,身先士卒,把心思集中在“想事上”,把本领体现在“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
提升审计的综合能力,要求我们加强学习,与时俱进,着力提高专业化水平,需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技巧,具备较强的履职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完全是技术方法,而是全方位的能力。要完成好任务,目标要清晰,思路要清楚,能力要跟上。财政审计、政策跟踪审计,政策性强,审计视野要宽,站位要高,需要了解与把握大量的中央经济政策,并了解政策背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了解时势,把握大局。无论是实施政策跟踪,还是查处大案要案;无论揭露风险隐患,还是促进民生改善;无论反映环境资源,还是推动深化改革,都是蕴含着经济政策、制度规章,又体现出政治主张。所以我们要问题导向,辩证思维,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把握好“两手抓”、“三个区分”。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上海办的业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