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一家亲
——从乡村变化看民族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05日】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审计局】
字号:【大】 【中】 【小】

我的老家位于扎鲁特旗高山草原,是个蒙汉人民混合居住的小村落。听父辈们讲,原来本地的蒙族牧民并不种地,以放牧为主,汉族同胞都是上世纪60年代,从辽宁建平县、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等地搬迁过来的。由于当时从建平县等地过来的汉族群众都是种庄稼的好把式,加之这里土地多腐殖土,都是肥沃的黑土地,他们便开始开垦荒山荒地,耕种农田。

发展农业生产,让我们繁衍生息、生活富足。父辈告诉我,当时生产队成立了专业的农机队、牧场、养猪场、养貂场、酒厂等,农副业搞的有声有色,农副产品富足充实,都由集体统一调配,按照每人每年累计工分的多少进行分配。我们村集体是附近十里八乡里有名的生产队经营典范,农产品有胡麻、黄豆、谷子、玉米和葵花等,还有马场,猪场,牛场等牲畜养殖,由于水草丰美,庄稼秸秆又能喂养牲畜,所以农牧业欣欣向荣,农牧民生活其乐融融,到处一派繁荣和谐的景象。

到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牲畜和生产工具等都分到各户,大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生产项目,不善于精养牛羊的农户,就把牛羊转让给牧民;不善于种庄稼的牧民,也把土地流转给农户耕种,农牧民各司其职、按部就班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直到现在,牧民们还在集体草场里放养牛羊,村子里谁家要是办个大事小情的就去买只牛羊,现在种庄稼的也都是机械化,出去务工的农民把土地也都全部流转出去,由大户人家统一实行现代化耕种。

近年来,随着农村修路、翻新房屋、上自来水等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的实施,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排排砖瓦房错落有致,一道道围墙青砖白墙,墙上彩绘宣传画煞是好看;自来水、太阳能用起来方便舒服,新盖的房子布局合理,卫生间都有淋浴,暖气锅炉更是一应俱全,外面的厕所也是砖瓦封闭的,再也不用过那种雨天头顶衣服去外面上厕所的日子了;公共浴池、文化休闲广场、超市和农村信用社等更是方便农牧民的生活,再也不用过那种十年八年不洗一次澡的生活了。每到傍晚,安装太阳板的路灯就亮了起来,休闲广场也热闹起来,你扭个大秧歌,我跳个广场舞,不会扭跳的,就在旁边遛弯,围观,人们都喜笑颜开,好不热闹。每逢春节,人们画上妆彩,换上古装,踩上高跷,吹起唢呐,打起锣鼓挨家拜年的景象更是让年的气息喜上加喜。

回顾习总书记朴素诚恳的语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在党的惠民政策引领下,如今村里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互联网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离着比较远的亲戚们都可以用手机微信来视频聊天,一方面拉近了人们的距离感,上个抖音、快手等娱乐软件丰富了农牧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牧民也可以从淘宝等网站采购商品了,物流公司已经进驻村里,大家想买什么买什么,极大方便了广大牧民的生活。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牧区的交通也方便了,小汽车开进寻常百姓家,冬天里人们也能吃上新鲜蔬菜了,牧民们赶上雪灾年景就可以方便调运到牧草,多年来的蒙汉人民通婚更是拉近了大家彼此融合发展的速度,种粮食的农户给牧民提供饲料,放养牛羊的牧民给农区提供牛羊肉,农民不愁粮食卖不出去了,不愁饲养牲畜没有经验了;牧民的牛羊也都走出了旗里,变成牛肉干等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了全国各地。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村里的生活除了好,还是好!归根结底就是党的政策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的好,蒙汉人民交流的好,互帮互助团结的好,相亲相爱融合的好!为你自豪,我最热爱的内蒙古!为你自豪,我最亲爱的祖国,我爱你!(孟宪宇)

责任编辑:蔡波涛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