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读书”(短文)
周源远(湖北省孝昌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7日】
字号:【大】 【中】 【小】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开学第一堂语文课,老师走进教室,首先也不自我介绍,也不讲课,而是点了四个同学回答问题,问题是一样的:你到学校来是干什么的?第一个同学回答:读书。老师点了点头说:坐下。第二个同学回答:读书。老师依然点了点头,示意坐下。然后是第三个第四个同学,回答都是:读书。老师也都同样点了点头,然后转身到黑板上,用粉笔写了一个大大的“读”字,对同学们说:“大家回答都很正确,对!就是过来“读书”的,但是我要继续问大家,这个“书”该怎么“读”,有谁知道?”同学都很安静,没有人回答。老师指了指黑板上的“读”字,说:“大家一起念着个字,要大声!”同学们很整齐很洪亮的念完“读”字。老师接着说,我来告诉大家答案,既然是读书,那就要“读”,还要大声读,用心读,学好语文诀窍第一就是“读”,读出感情,中心思想就出来。……之后,老师还送了三句九个字话给我们,说: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于是一个字,三句话影响了我是十几年。
    何为好读书?我更觉得应该是一种习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爱好这个层面,应该更深层次的发展为一种习惯,然后习惯和爱好柔和在一起,才能真正体会到“读”的世界和快乐!作家季羡林老先生说,中国知识分子大概分为三类:先知先觉的、后知后觉的、不知不觉的。第一类是少数,第三类也是少数。自己谈不上先知先觉,当然也更不是不知不觉。我真正意义上开始读书是在上大学的时候,那时相对于初中之时已是六七年之后。那时读书,纯粹是因为身体某些激素“肆意”扩张而深陷其中,这就是基于一种兴趣和爱好,而且读书也很挑剔,武侠,不看,言情,不看,纯文学研究的不看,我只看文学小说,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李凖的《黄河东流去》类,一本接一本的看,有时候走进了主人翁的世界,感动、悲愤,那种场景就如同在眼前。上班了,看到一句话:一个人每天晚上8点到10点在干什么,基本上决定了五年后这个人是做什么的。看到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意识到光有兴趣爱好还不行,还要有计划地去读书,要将读书培养成一种习惯,规划自己的成长。于是我又开始读经管书籍,像《基业长青》、《长尾理论》、《蓝海战略》等等,我发现看着看着,这类书籍也挺适合我的胃口,于是慢慢开始读彼得德鲁克的书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开始懂了,读书,不应该仅偏向于某一隅,而应该是广泛的。从感性层面,喜欢领域的书籍要读,从理性的层面,利于修身养性,利于成长的书籍也要读。所以从感性层面的兴趣爱好到理性层面的读书习惯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一直到今天,我都觉得我算不得一个好读书之人,要写不能写,要说说不出,只是工作闲暇之余必定会或多或少翻翻书,有时候哪怕打扫落在书桌上的灰尘都觉得是一种亲切。这应该是一个习惯初成的阶段,慢慢地演变成终生的兴趣和爱好。
    说到读好书,何为“好”,无一定论,因人而异。这不仅限于某一个领域,亦不代表所有方方面面的书籍。教育家钱穆对读书早有真知灼见,他讲到,业余读书可以分为数类:一是修养类的书。而人生修养基本必读的书首先应该是《论语》,再次是《孟子》,然后就是《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还有朱子的近思录和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其次便是欣赏类的书,就像品咖啡,看电影一样,人生也需要欣赏,而最有效的莫过于读文学作品,尤其读诗。如陶渊明诗: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传神的勾勒除了一副富有风味的乡村闲逸景象。又如王国维诗: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也将萧瑟幽静的山中雨夜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都是心灵欣赏的境界。第三是博闻类。史传也好,游记也好,科学也好,哲学也好,性之所近,自会乐读不倦,增加学识,年代一久,自不寻常。第四是新知类,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求是,与时俱进。第五是消遣类,譬如小说,传奇,剧本诸次种种,甚至三国 、水浒等古文经典亦可作为消遣阅读之佳品。如此一归类,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尽囊其中了。季羡林老先生在《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中提到,他老人家读书可谓是多而杂,经、史、子、集都读,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阅读《彭公案》、《施公案》、《洪公传》、《三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志》、《说岳》等等,读的如痴如醉,季老先生戏称这些都是“闲书”,是他最爱的读的。从这些中,我们可以略见一斑,大家是如何养成的,非得有根基不行。
    现在发觉自己读书少之甚少,提笔落字时才知,心中感慨无一述表。工作之余总是拈来一本书,翻翻觉得是一种享受,也幻想着一杯茶,一个独立的书房,然后透过玻璃,阳光尽撒,沉浸其中,自是神仙乐居之体会。
    究竟读书有什么好处,何以有如此大之学问?然亦不可人尽皆同。当今社会,有钱有权有势大有人在,却不一定都得到内心的尊重,特别是那种目中无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我们更是嗤之以鼻,或许在他们的理解,这是读书人的酸腐,而其实现在的读书人、学着,很多不酸不腐,相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再者人生与心灵有关,一个心存境界的人内心世界一定是充盈的。而读书便能学得做一个高境界的人,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书中可碰到很多人,很多事,这些人都是由千百万人中选出,又经得起长时间的考验而保留至今,他们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是自己很好的榜样,像孔子,又如耶稣。书读多了,问题就看得清楚了,世事洞明皆学问,读书是第一要义。读书人的世界是丰富的,也是愉悦的,多少老者,米寿之年坦然面对,茶寿之年,亦不极乐满怀,只道议: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学问,于他们而言就是一种昂扬向上的激情,然不惧不喜,坦然如若。有陶渊明诗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就是他们真实的写照。书读得多少,与年龄大小并无关系,而年龄大小与出境坎坷同对世态炎凉的感受却是成正比。
    现在社会物欲横流,有太多的诱导,看似读书是与孤独为伴,其实恰恰相反,读书正是在这个容易让自己迷茫的社会中找到真实的自己,是一种自我的心灵对话。
    今天,手捧一本书,细细品味,感受着书香,体验着阅读的畅快和愉悦,也期望有一天,伏案品读,如痴如醉,猛然抬头,走出书中,两个世界,相融交替,这会是一种怎样的奇景?(周源远)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