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家审计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作用的路径
符芮三(审计署重庆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22日】
字号:【大】 【中】 【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然伴随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对外投资。国家审计为保障基本建设项目投入和对外投资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应主动适应“一带一路”战略的特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结合。

一、审计内容上,实现金融审计与公共投资审计相结合

“一带一路”战略涉及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港口、油气管道、跨界桥梁、光缆传输系统等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审计中,应充分考虑金融审计和公共投资审计的特点,努力做到有机结合,发挥综合效果。其中金融审计着眼于保障“一带一路”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公共投资审计着眼于保障每笔资金用在“一带一路”项目实处,为“一带一路”提供建设性意见。首先,要建立金融审计和投资审计的联动机制,创建“一带一路”审计的新平台,整合审计资源,避免互相割裂,各自为战。其次,要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一带一路”的实际情况和每个审计项目时空状态的不同,创新两类审计方法上的结合。

二、审计时序上,实现事后审计与跟踪审计相结合

“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大量的国内外项目,时间跨度大,运行周期长,存在各种风险。跟踪审计能很好地弥补事后审计的滞后性,有效降低各种风险的发生概率。因此,将事后审计与跟踪审计相结合,可以有效发挥审计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保障作用。具体而言,跟踪审计能够推动资金按照预定的方式有效发挥作用,事后审计则能综合分析各项资金投入项目后发挥的效益,对“一带一路”战略相关重大项目的推进和实施情况做一次全方位体检,并将体检后的各项信息予以反馈,为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三、审计方法上,实现传统审计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化审计相结合

“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部门和行业多、专业性强、数据量大。横向看,各行业系统结构差异虽然较大,数据复杂,但也存在较大关联;纵向看,每个行业上下游间的业务既有关联又有差异。审计服务“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为提高效率,适应时代要求及项目特点,必须充分运用信息化环境下金融审计的数字化优势与建设项目投资审计的离散审计的特点,实现传统审计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化审计相结合。在此过程中,应探索大数据环境下如何解决投资审计中的现金支付、工程质量、造价列支等重点和难点问题,既要加强国内公共数据的收集分析,又要探讨如何利用国外机构的数据,构建和运用多级数据分析平台。

四、审计范围上,实现境内审计与境外审计相结合

“一带一路”审计工作不仅要在中国开展,还可能会在境外开展,必须充分考虑境内外审计工作的特殊性,作出整体性安排。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国情的差异,使得境内审计与境外审计有很大的差异,境外审计更具有挑战性,需要充分考虑境外的语言环境、商业环境、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生态环境。要做到境内外审计一体化,首先要对哪些项目可能需要境内外结合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重点从资金方面考虑,因为资金是“一带一路”战略中的血液,跟踪资金流向是分析的基础;其次,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进入大规模实施期,大量的境外审计人才必不可少,需要培养境外审计人才,建立人才库,并积极拓展实践平台。

五、审计评价上,实现真实合法性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充分交流,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政治影响力。为此,我们在得出审计结论、做出审计评价时,必须充分考虑战略的多目标特征,将真实合法性审计与绩效审计有机结合起来。真实合法性审计是促进“一带一路”战略有序实施的基础,绩效审计是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绩效评价既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文化效果和生态环境效果。由于这些效果评价缺少可以量化的指标,将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未雨绸缪,将主观化的评价内容用科学的指标客观化。当然,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项目应重点评价其合法性,有的项目可能侧重于评价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效益性,这就需要针对 “一带一路”战略,建立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体系。(符芮三)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