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使命 致力脱贫攻坚——一名审计干部的扶贫路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4日】
【来源:安徽省合肥市审计局】
字号:【大】 【中】 【小】

陈景波,安徽合肥市审计局的一名普通干部。徐庙村,安徽省长丰县罗塘乡一个普通的农村。2014至2018年,陈景波扎根徐庙村,认真履行驻村帮扶职责,积极落实脱贫政策,为脱贫致富和持续发展倾注心血、付出真情。

笃学尚行情为民

2014年,陈景波同志作为安徽省第六批选派帮扶干部,

到罗塘乡徐庙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虽然作为审计人员,对农村工作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实行起来并不容易。选派帮扶工作千头万绪,要做的事情很多。他走村进户,深入田间地头,仅几天时间就对村里23个村民小组、1309户人家、5246亩土地、54名党员,以及建档立卡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残疾户、留守儿童户等情况一一进行了记录。在和村两委一班人认真谋划,充分沟通交流的基础上,结合徐庙村实际,他制定了三年任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为徐庙村的发展绘就了蓝图。百姓们都说,这个城里来的第一书记工作太拼了,对村里情况比他们自己了解得都清楚。他们不知道的是,刚到徐庙村的时候,陈景波同志就将“笃学尚行,真情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深感要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让村容村风焕然一新,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他要做的事情、要学的东西很多很多,只争朝夕将是他工作的常态。整整三年半的时间,他始终坚持“访民生,知民情,解民忧”,本着“办一件实事、暖一片人心”的意愿,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

扶危助困献爱心

徐庙村杨大爷的儿子多年前因病去世,儿媳丢下两个孩子改嫁他乡。两个孩子渐渐长大,到上学的年龄了仍没有上户口。这几年杨大爷为这个事四处奔走,但因户籍管理条例规定孩子的户口必须入在父母的名下,而孩子父亲死亡后户口注销,母亲改嫁后不愿意接收,导致这两个孩子就成了“黑娃”。陈景波同志了解情况后,先后联系公安局、妇联等多个部门协调解决此事,最后经派出所民警进行大量走访调查、取证,终于为两个孩子上了户口。拿到户口的那一刻,杨大爷热泪盈眶,紧紧地拉着他的手不放,“陈书记,你可解决了咱家的一件大事啊。”他笑着请杨大爷放心,“孩子们将来上学有什么困难我还会帮。”

2018年初,合肥接连遭遇两场大雪。草莓产业是徐庙村的支柱性产业,如果大棚倒塌,群众将损失惨重。在大雪到来之前,他召集村两委会议,对应急工作进行布置。大雪期间,积雪覆盖了道路,单位的同志们也担心他的安全。但他忧心村民房屋和草莓大棚的安全情况,连夜带领村两委步行逐户巡查,第一时间组织村民自救和互助,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脱贫举措重实效

在帮助贫苦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他还多方争取支援,三年多来,多次邀请爱心单位和人士来村慰问,发放各类慰问金、慰问品共计8万余元。邀请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到村里开展义诊活动,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专家的诊治。他还联系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合肥市审计局团委等到村开展爱心助学等活动,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

扶贫工作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还要帮助村里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他积极为村里发展出点子、找项目、引资金、送技术。他认为,要帮助村民建立致富的信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容村貌,优化生产生活环境,最终要通过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切实增加村民收入。

他通过多方争取项目资金,积极提升徐庙村的基础设施。三年来累计争取项目资金1300余万元,所有的村组道路从砂土路变成了水泥路,部分村组水泥路拓宽至5米,到县城的水泥路改建为7米宽的柏油路。街道硬化、绿化、亮化的集镇改造项目和污水处理项目正在建设中。先后建成93千瓦光伏发电站,30亩的草莓产业园,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为贫困村出列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他还积极引导鼓励贫困户利用产业扶贫政策扩大种养殖规模。目前全村种植草莓的面积由原来的不到100亩扩大到600多亩。利用扶贫资金建设了30亩的标准化大棚,所得收益部分用于对贫困户进行持续帮扶。

砥砺前行葆初心

三年多来,他克服孩子年幼、妻子在乡镇工作、父亲又生病的家庭困难,一心扑在选派帮扶工作上,心系群众,扎根基层,勤于实践,带领社区两委打赢扶贫攻坚战,圆满完成选派任务。

为完成“村出列、户脱贫”目标,他带领徐庙村两委,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立足精准识别,致力精准脱贫,出实招、使实劲、办实事。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坚持每月逐户走访,积极与各贫困户帮扶责任人联系,多次组织驻村工作队队员及村两委集中办公,研究问题,梳理资料,核实数据,更新信息,建立村本级出列及贫困户脱贫情况的动态管理机制,确保手册、清单等材料无错漏。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安徽省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中,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村顺利出列,任务圆满完成。

陈景波,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名普通的审计干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审计干部的真心和汗水为村民描绘了美好生活的画卷。(施彧 张升保)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