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灯塔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6日】
【来源:—记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审计局派驻前李村“第一书记”杜红卫】
字号:【大】 【中】 【小】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前曹镇前李村位于前曹镇的西南,距县城21公里,是省定贫困村。2016年初,根据县委组织部安排,杜洪卫被遴选到前李村担任第一书记,他用三年的时间,将一个村困民穷、环境脏乱的贫困村,变成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

“脱贫致富,要从根上抓起”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优秀的村组织是乡村发展的车头,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根基。没有一支坚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任何工作都寸步难行。多年来,由于村里组织涣散,集体经济薄弱,村情矛盾复杂等问题,一直阻碍着前李村的发展。

面对难题,杜洪卫没有退缩,而是开展了他的第一项工作——以党建促脱贫。利用每月1号的“党员活动日”,积极组织开展座谈会、谈心会等学习教育活动,活动中,杜红卫从不照本宣科地传达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而是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结合每家每户的现实状况,运用举例子的方式对上级的方针政策进行解读,耐心解答每名党员提出的问题;以村内“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多次协调召开村组干部和党员民主生活会,大家开诚布公,坦诚相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交流沟通做好了,隔阂和不满就逐步消除了;同时,杜洪卫帮助村里完善和健全了管理制度,规范开好“三会一课”,制定了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建立健全了村务公开,从而确立民主决策,加强了班子团结,增强了组织的战斗力。杜洪卫还积极发展年轻的预备党员,壮大了基层党组织。

“项目引进来了,农村就强起来了”

前李村距县城21公里,属于城市的边缘地带,村内青壮年劳力大部分在外打工,留守人员以老、弱、病、残和妇女为主,村内没有像样的产业,集体收入基本为零。村里的落后贫穷让杜洪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16年,杜红卫结合上级配套扶贫资金,为前李村引进了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在村民屋顶安装5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5万多元。但这并没有让他满足,他认识到,只有强农业才是富农民的必由之路。

通过调研发现,前李村虽土地肥沃,但利用率不高。村内扶贫资金有限,但贫困人口较多,领取扶贫救助金、扶贫慰问品等只能解决一时之困,脱贫人口极有可能再次返贫。长期脱贫的出路在哪里?经过多方奔走学习、反复考量比对,杜红卫找到了一条“以农业科技公司的介入,引导前李村产业升级”的道路,2018年初,平原县正喜园家庭农场在前李村注册成立,前李村以专项扶贫资金入股,定期获取分红。该农场一期规划占地200亩,投资500万元,在前李村建设集采摘、观光为一体的冬暖式高效温控大棚30个,种植黄金油蟠桃、有机蔬菜等瓜果蔬菜,在生产经营中采用新技术、经营新业态,采取“旅游+生态”的经营模式,拓展观光采摘和休闲体验功能,实现一产三产融合发展,预计每年为前李村增加集体收入数万元。

扶贫先扶智,发挥模范带动作用必不可少。杜红卫了解到,前李村所在的林庄区域在老一辈时富硒西瓜就十分出名,但一直没有形成品牌。今年3月,杜红卫与村“两委”班子商讨,决定由党支部领办土地合作社。委托引进项目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从种植技术到育苗施肥、再到产品销售提供“一条龙”服务,预计首期前李村3户村民以耕地入股,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种植模式,整合流转土地30亩,农户自筹资金30万元,建起高标准冬暖式大棚3个,并逐步打造以富硒西瓜种植为主导的蔬菜种植产业。通过订单农业、品牌效应、电商模式,让前李村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产业。

“环境好了,老百姓才能心情舒畅”

“环境好了,老百姓才能心情舒畅,才更有干劲儿。”杜洪卫在“民情日记”里这样写道。

在详细调研后,杜洪卫从县城请来了专业的规划团队,完善了村内规划,从整治村容村貌入手,以合规合理为准则,划定柴堆堆放地,挖掘垃圾池3处,摆放垃圾箱18处,对村内"三大堆"进行了彻底清理。同时,杜洪卫还协调县里的各个部门,筹集资金硬化道路。赶在雨季即将来临,完成村内道路硬化800多米,彻底结束了往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局面。杜洪卫还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利用植树的黄金季节,整合村闲散宅基地,利用村庄的房前屋后、主要街道,种植了法桐、国槐、白蜡1000余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树木不仅打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预计每年会给村集体增加收入3万多元。

通过实地考察规划,与“两委”班子商议,制定了2018年“村庄亮化”工作计划。对前李村沿街墙壁进行粉刷,粉刷墙面1600平,清理废弃坑塘3处。审计局为前李村购买了月季、冬青、紫叶李、美人梅等花卉苗木,支援前李村美丽乡村建设。制定2018年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整修村西北生产桥一座、废弃坑塘填平造地10余亩、农田灌溉蓄水站一座。驻前李村工作队2018年“亮化计划”初战告捷。不仅如此,还发动清理村内旧宅基地、废弃坑塘、边角地,共整理出闲散土地10多亩。协调村里聘请专业人员统一规划,种植白蜡、国槐、海棠等绿化苗木,由农户管理,收益分成。通过发展“边角经济”,进一步提升乡村文明成果,同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让前李村美了起来、更让前李人富了起来。(李冉)

责任编辑:刘琦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