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辈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5日】
【来源:审计署上海特派办】
字号:【大】 【中】 【小】

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家风家教,孟母三迁、画荻教子、岳母刺字等故事家喻户晓,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代司马光的《家范》、清代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等家训家书广为传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孙后代。

我曾经与熟悉的朋友开玩笑,我“八小时之外”出问题的概率比较低,这倒不是本人有多自律,而是家里盯着我的眼睛比较多,老中青三代特别是做过多年组织人事工作的父亲时不时地会指出我的小缺点、小毛病。

四十多年来,父亲的言行一直烙在我们记忆深处。那些年,家中最多装饰品就是贴满墙面的各式各样奖状,那是对父亲辛勤工作的肯定。在我和妹妹以至表妹的作文中,先进人物形象无一例外都是父亲,正直清廉勤劳好学是我们年幼时对优秀共产党员的定义。那些年,家里住平房,房前有块空地,父亲用它来种菜养花,夏季常常3-4点钟就起床挑水灌溉,菜园在他的侍弄下而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那些年,黑龙江经常发洪水,每到汛期我们很少见到父亲,偶尔回家也是满身泥浆,原来他一直坚守在抗洪一线和大家一起战斗。那些年,经常有人来家里找父亲调换工作,有的还带着烟酒和土特产,父亲都婉言谢绝,一一退回……

这些年,退休后的父亲依旧是早出晚归,致力兴办老年事业,一次在为老年活动中心种植果树时扭伤了腰,卧床好些天才爬起来。这些年,父亲把党组织关系从老家转到上海,一直参加居委党支部活动,当志愿者、捐款捐物一个都不落下。这些年,身患脑梗、高血压的父亲一边照料行动不便的母亲,一边帮我们照料年幼的两个小孩,默默地支持我们工作。这些年,父亲常常会追忆年轻时祖父对他的教诲,也会指出我们这样那样的缺点……生活中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就是这一桩桩小事,日积月累地伴随我们成长。

若干年后,我又多了一个父亲。2013年4月23日,烟台日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八旬老人捐款两千”,内容大致是这样的:“……第一个捐款的是一位八旬老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是通过银行账户汇款,没有见到老人,但对他的名字十分熟悉,是一个捐款专业户,之前发生的西南大旱、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老人都会在第一时间为灾区捐款,最少也要捐1000元。’姚老今年已经81岁高龄,他从报纸上看到雅安地震的消息之后,再次拿出退休金为雅安捐款2000元。采访时姚老话语不多,只是说‘没有想太多,就想尽自己的一份力’……”。报纸上提到的姚老是我爱人的父亲,也是我的公公。公公退休前是一名大学教师,平时生活非常俭朴,家中陈设的家具物品基本上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产物,只有电视和电脑是爱人前几年帮他更换的。每年换季时,想给老人家换两身衣服,他都表示不需要,如果没经他同意买回来,还会埋怨我们浪费。尽管上了年纪,老人家还一直坚持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爱人也象公公一样,生活也比较节俭,年近半百还依然保持着学习钻研的热情……

中国有句古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父亲影响了我,公公影响了爱人。我们会将父辈们的优良家风传承下去,互相砥砺,在各自岗位上履职尽责,照顾好长辈,抚育好下一代。(于海霞)

责任编辑:赵方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