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的认识体会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9日】
【来源:审计署武汉特派办】
字号:【大】 【中】 【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理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对于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样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改革开放的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锐意进取、不懈奋斗而实现的。进入新时代,要充分认识新时代,我认为需要从国际新地位、历史新起点、理论新建树、发展新目标、矛盾新变化、党建新变革六个方面充分认识理解新时代的实践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国际新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是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南北差距、地区冲突、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经济危机等诸多全球性难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不断发展,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2013年—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平均为31.6%居全球首位。中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中国是第一个提前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不断提升。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承担更多责任。如何扮演好新的轨迹角色、承担与自身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责任,是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二)历史新起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值党的十八大召开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时间,我们党在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人民生活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等10个方面开创了工作新局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常说的“四梁八柱”已搭建完成;民生保障不断改善,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这5年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党的历史上、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来思考来谋划。

(三)理论新建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当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之时,我们党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构成了划时代的理论新建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深化和拓展的。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强大生命力等多方位多角度做出深刻回答,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一个政党要想处于永远先进前列,一刻也不能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引。过去5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变革,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

(四)发展新目标。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0二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0二0年到二0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0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中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不仅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路线图、时间表更加清晰,而且意味着原定的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提前15年完成,这既鼓舞人心,又决定着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更加艰巨,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五)矛盾新变化。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判断,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城镇化率接近60%。从经济基础和经济总量上讲,“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已经解决,也就意味着旧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全新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对五年来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是对近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我国生产力发展在总体上依然处于中等水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并没有根本改变。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这种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在落后地区、农村发展不充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衡;而且表现在东部发达地区包括一些大城市依然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与物质文化需要相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广泛。它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需要这些客观“硬需要”的全部内容,还包括其衍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尊严、权利等具有主观色彩的“软需要”。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一变化不仅是巨大的,也是极为深刻的,决定我们党工作重点和部署都要进行调整和改变,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在继续推进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六)党建新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攻坚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共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90余部,党规党纪的“笼子”越扎越紧。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从来都是充满自信、决不回避退让,澄清了模糊认识,夺回丢失的阵地,把走弯了的路调直。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呼唤我们勇于担当作为,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使命呼唤新担当,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做无愧新时代的合格共产党员。

(一)要学懂新时代的新思想,切实增强“四个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党章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需要全党全国来一次大学习。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学习领会,把握精神要义。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学懂上下功夫、在弄通上下功夫、在做实上下功夫”,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王岐山同志在《开启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一文中写到“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既要“高得上去”,精读报告和党章原文,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确立的重大思想、重大判断、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又要“低得下来”,把自己摆进去,密切联系实际,分析身边的案例,上下结合、学深悟透,在认识上不断深化、行动上真正落实,兑现党对人民的承诺”。

领导干部应当发挥好“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要带头学习,要带头上讲台走基层,这既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也是领导干部的使命所在。深入领会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全面掌握这一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更加坚定自觉地为党的使命而奋斗。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做到“三个看齐”,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切实强化“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切实强化政治责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站稳政治立场,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

(二)要把握新时代的新矛盾,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能。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的内涵和重点、理念和方式、环境和条件、水平和要求与过去有很大不同,这就必须更好的贯彻新发展理念,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的新论断、新特点、新目标、新任务,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注意把审计监督的着力点聚焦到促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聚焦到促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聚焦到促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来,加大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推动党的十九大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进一步突出审计重点,加大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关系最密切问题的审计监督力度,推动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任务,推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

(三)要明确新时代的新目标,时刻牢记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分两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报告同时也提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因此,在新时代,每位党员干部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放眼全局,把自己置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思想上不能有一丝松懈,时刻牢记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负有激情和抱负的人来实现。我们的审计工作,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奋斗。我们的干部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要满怀激情,把平常的工作当作不平凡的事业来对待,要坚持把个人志向与党的事业、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未来和人民的幸福紧密结合起来,时刻想着为党和人民做贡献,把报效祖国作为最大的追求。

要肩负历史使命。党员干部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审计工作始终,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必须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坚持学习新知识、投入新实践、锤炼新本领,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要求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推进新时代审计事业新发展的能力。

要锤炼过硬的作风。办领导班子必须践行“四个表率”,要做履职尽责的表率,要做争创一流的表率,要做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表率,要做廉洁自律的表率。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集思广益,要身体力行、带头在前、深入一线,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党员干部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努力开拓奋进,勇于攻坚克难,审计工作涉及很多领域,面临很多新情况、新困难,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克服,如果怕麻烦、怕辛苦,不学习、不思考、不创新,瞻前顾后、原地等待,结果往往是错失机遇、一事无成。我们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四)要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不松劲。

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仍然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严峻的,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把政治建设的要求落实到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做到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斗争性,净化党内政治环境。完善民主集中制。

持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压实“两个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抓好审计业务和党建工作的融合,开展经常性、形式多样的党风廉政教育。全办党员干部要始终做到清正廉洁,坚持清白做人、干净干事,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等纪律要求,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并形成高度自觉。(程光)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