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特派员的美丽中国梦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08日】
【来源:审计署政策研究室】
字号:【大】 【中】 【小】

清明时节,丰沛的水汽裹挟着春的生机,开始由南至北、自东向西渐次浸润经冬尘封的大地,位于黄土高原西沿的甘肃通渭,似乎对季节的变幻格外迟钝,既无蓊郁葱茏之相,亦无洇润涵养之气,有的只是周而复始的干涸山梁、丘壑鳞次。80多岁的老母亲佝偻着身子,斜倚院墙,远眺后山,张望着正在山上劳作的儿子……

黄土高原正午的日头分外强烈,照在光秃的山梁上,没一会儿脸就被晒得通红。李占维戴着草帽、拿着铁锹,熟练地挖着树坑,细密的汗珠从满头银发间一颗颗渗出,滴在黄土地上,“嗖”地升腾起一小股烟气。他缓缓地直起腰,用袖口拭去额头的汗水,回头看着一排排新栽下竹竿粗细的树苗,心里盘算着,“再过上个把月,应该就能抽枝吐绿了……”

从京津冀特派办副特派员岗位上退休后,李占维每年至少从千里之外的天津回到通渭老家两次。一次是清明节,一次是农历十月初一,一来给已经过世的父亲上坟敬香,看望耄耋之年的老母亲,二来他还惦记着后山上那片自己的心血。

上世纪70年代,李占维成为这个干旱贫瘠的穷山梁上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此后,这个乡亲们眼中“了不起”的后生,一步步从一个普通的毛头小伙成长为一名审计署特派办司局级领导干部。但无论走到哪里,官做到多大,他永远也忘不了在那些缺衣少穿、物力维艰的岁月,是乡亲们的一粥一饭、一丝一线接济着他们兄弟长大;他也永远记得要让家乡的秃山光梁穿衣披绿,让终年土里刨食的乡亲免受风沙割掳、日灼舔舐,过上衣食无忧、生态文明的小康生活,这是他心中最大的梦想。

直到他退休了,时间充裕了,多年的心事终于能如愿以偿了。他倾尽自己大半辈子攒下的二十多万积蓄买来树苗,开始在村子的后山上一棵接一棵地栽种未来希望的种子。

清明前后是植树造林的绝佳时节,为了赶工期,他和在家务农的兄弟,带着村里的劳力挖树坑、浇水、栽树,天天起早贪黑、汗湿衣背;为了节省开支,多种树、种好树,他到处学习取经,亲自育苗施肥;为了给乡亲们谋一份脱贫致富的营生,他选的树种也都是山核桃一类的经济林木。县里的官员、媒体听说京城的大官儿回乡种树了,纷纷闻讯赶来,要求采访报道,他都一一婉言谢绝了,他说“我种林不图名、不图利,为的就是了一个心愿,没啥值得宣传的。”

熟悉李占维的人,听说他植树造林的举动反倒没有太多诧异。因为在大家心中,他早已是一个胸怀绿水青山,践行美丽中国梦的人。

至今,河北蠡县的百姓谈起那段往事,仍旧是交口称赞,人人竖起大拇指。7年前,正是他,指挥京津冀特派办审计人员在蠡县掀起一场史无前例“治污风暴”。一纸专题调查报告引发高层关注,农业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原卫生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迅速组成联合工作组赴蠡县开展工作,促使县政府痛下决心,让制革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昔日,数百家污水横流、恶臭熏天的皮革加工作坊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清洁环保的光伏产业、生物技术。如今的蠡县,空气清新了,水源清澈了,潴泷河也开始有鱼虾游弋了,全县百姓喝上了安全放心的饮用水,过上了生态文明的幸福生活。

殊不知,从皮革之殇到百姓安康,光阴斗转,蠡县巨变背后是当年李占维带领审计组40多天不眠不休,昼夜奋战的攻坚克难。

初到蠡县,他听过百姓愤怒的诘责控诉,看过污水横流的野地荒滩,进过让人窒息的恶臭作坊,是敏锐的职业嗅觉和高度自觉的环保精神,让他迅速锁定蠡县皮革污染的选题,当即拍板,必须要做、必须做好!当审计调查陷入进退两难的胶着之际,是李占维当机立断、另辟蹊径,组织审计人员,倒查排污口,顺藤摸瓜,追根溯源,揭开当地明星企业非法排污的虚伪面纱;当污水处理厂阳奉阴违,拒不配合调查时,是李占维巧施调虎离山之计,一边与厂长聊天喝茶,“称兄道弟”,一边安排审计人员突袭水厂,迅速取证、拍照,杀他个措手不及;当审计调查取得阶段性胜利之时,是李占维告诫审计人员,除恶务净,必须乘胜追击,将排污工厂的幕后保护伞连根拔起,将环保领域腐败滋生的温床彻底铲除。时任县长感慨良多地说,“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办就是蠡县的恩人,如果没有那次审计,蠡县可能永远摆脱不了制革业的束缚,很多干部会因污染而倒下。”

这就是李占维,一个审计署老特派员的精神和风骨,几十年未变的乡音,句句透着他骨子里的淳朴敦厚;一盘最爱的素炒土豆丝,口口回味着他出走半生永远记挂心头的浓浓乡愁;潴泷河清澈的涓涓流水,夜夜倾诉着他对这片生于斯长于斯土地的无限热恋;满坡遍梁的山核桃,颗颗含情,见证着他用自己的后半生默默编织的美丽中国梦,在梦里有层峦叠翠、海晏河清,有清风徐来、鱼鸟自在……(朱雅珊)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