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审计厅]林泉:半路出家到行家里手,秘诀是常学常新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24日】
【来源:中青在线】
字号:【大】 【中】 【小】

作者:中央财经大学 师梦娇

在林泉的办公室里,窗台上地上的工程审计材料堆叠成山。面对大学生的来访,他似乎有些局促,因为工程审计的材料之多,让他的办公室难以保持整洁。

林泉个子不高,瘦瘦的,办公室桌上满是工程审计签证单、工作底稿等材料,昭示着他的严谨与认真。来到审计系统工作仅6年,这位半路出家的高材生很快就成长为局里的审计业务精英。

林泉接受大学生记者的采访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戚旖婷/摄

2006年,林泉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从事工程监督工作。他十分热爱这个专业和这份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希望能完美地做好每一个项目的监督。

“那你为什么选择半途转业来到审计系统呢?”大学生记者问。

林泉讲述了他与审计的渊源。有一次在他从事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时,正好当地审计机关对相关项目行审计。审计人员的严谨、专业的工作精神,审计督促工程问题整改、查处违法违规问题的良好成效深深触动了他。于是他想,如果有机会到审计机关工作,也能够从更高层面对工程监督发挥作用。正巧2012年,温州市审计局以紧缺岗位公开选考工程专业人才,他毫不犹豫就报名参考,通过层层考核后,终于如愿以偿。

谈及从事审计工作这6年,林泉最大的体会就是“常学常新”。

由于自己是工程专业出身,在开展审计工作中,财务知识的不足成了他的短板。但幸运的是,审计局有一个“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局里很多老同志经常无私的帮助指导他。比如有一次,投资处的张大姐带着他去审一个国有企业,在审计过程中指导他从工程财务入手,针对工程实施情况和财务资金支付存在的异常,挖出了相关人员的违法事实。这样的经历不但让一个刚进入审计领域的新人感到兴奋,也帮他逐步增强了财务知识。通过日常审计工作和加强财务知识自学,林泉的专业技能也越来越强。

财务知识充实了,他的目光又投向了计算机领域。随着多个工程审计任务的锻炼,林泉认识到运用大数据开展投资审计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于是在2015年7月至9月,他参加了审计署的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谈到这个培训,他脱口而出:“不像大学,像高三。我们私下里称之为‘魔鬼训练营’。”从早到晚上课和自习,还有严格考核,培训的辛苦与难度可见一斑。75天后,他顺利通过了计算机审计中级考试并拿到了证书。在随后的工程审计工作中,计算机审计技术确实让他“如虎添翼”。如在2016年保障房审计过程中,他和同事运用谷歌地球软件,发现某个拆迁项目面积与历史房屋状况存在差异,最终查出有关负责人伪造拆迁资料的问题。

林泉的“常学常新”不止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有在实践工作中的探索与总结。

进入审计局的6年,他作为审计组长或者主审的项目中共12个,其中作为主审的一个项目还获得了浙江省审计厅优秀审计项目,这样的成果对一个半路出家的审计人实属不易。

林泉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审计中对临时售楼处建设使用情况的调查,审计组顶着烈日进行长达两个月实地调查取证,最终发现部分临时售楼处存在违规占用商业用地、绿化用地等问题。该问题通过审计专报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后获得了多位领导的批示,督促有关部门落实整改,使违规售楼处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在他和同事眼中,这种疑难问题的解决既纠正了违规行为,又彰显了执法的公正公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他们审计工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林泉的理论学习也支撑着他的工作实践,他将自己的工作实践加以梳理总结,整理成论文,努力提高自己的审计理论和科研能力。参加审计工作以来,他撰写了数篇论文,其中《农房集聚改造政策的审计思考》获得了浙江省审计厅优秀审计论文一等奖。这篇2万多字的论文引用了大量的审计文献,其中还有两篇外国文献。而从课题准备到撰写,查阅资料、提炼审计案例,长达一个多月,都是他在工作之余完成的。林泉坦言“论文撰写的过程虽然辛苦,但也是对自己审计工作的总结和梳理,同时有利于提高自己审计理论水平,更好的帮助自己做好以后的审计工作”。

“我的成绩有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指导,还有我爱人锲而不舍的支持。” 当被问及有关家人的问题,这位严谨的投资审计人语气中带着一丝温柔,身为教师的妻子给了他最大的包容和支持。

于他而言,尽管在审计工作上已经取得了同事眼中不错的成绩,他觉得自己仍是那个初入审计始终不足的青年。“在学习中审计,在审计中学习”,这位半路出家的优秀投资审计人,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像极了一汪清泉,活水长流,常学常新。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