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真履行第一书记职责 助推驻村脱贫致富——北京市审计局驻村第一书记李敏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5日】
【来源:审计署】
字号:【大】 【中】 【小】

李敏,男,汉族,1971年8月出生,现任北京市审计局机关服务中心主任科员。2015年11月3日至2017年12月31日,李敏同志从北京市审计局企业审计处选派到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西马各庄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两年多来,他始终以“扎根基层,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己任,使西马各庄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幸福之路。2017年8月21日门头沟电视台、2017年11月2日《中国改革报》对李敏同志的事迹进行了详细报道。

一、驻村帮扶抓党建,切实增强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李敏同志到任后,遇事与“两委”人员勤商量、齐努力,“两委”班子成员逐渐成了村民眼中的“黄金搭档”。他注重以制度建设作为抓党建、带班子的重要抓手,通过召集村领导班子商议讨论,结合村情,逐步建立健全了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配套制度。规范“三会一课”,在党员干部中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再上一次党课”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教育实践活动。对新党员建立“新老党员一带一”学习机制,发挥老党员言传身教作用;对老弱病残党员建立“结对帮扶、定期上门”传达学习精神,确保每名党员学深悟透。

工作中积极探索建立“三看三评三承诺”工作机制,“三看”即要求党员向党章看齐、向中央看齐、向榜样看齐;“三评”即村民评议党员和支部、党员互评、包村干部评支部;“三承诺”是共性承诺、岗位承诺、实事承诺。通过“三看三评三承诺”工作机制,有效提高了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逐渐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凝心聚力、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战斗堡垒,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任职西马各庄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从一个后进村第一次被上级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李敏同志也被评为先进党务工作者,并在全镇干部大会上介绍工作经验,任职结束考评被评为优秀第一书记。

二、扭住村庄改造促增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5年,村里争取上了北京市险村改造项目,李敏同志到任后发现村“两委”对此项工程没有主动性,因为2016年村内即将开始村委会选举,都不想得罪人,怕丢选票,好不容易争取来了险村改造项目,却没有人实施。这个村也和大多数农村相似,有三分之二的人长年不在村内生活,村内留守老人多,劳动能力弱,又四面环山,每年的雨季都面临着泥石流的威胁,而且住的大部分是四合院、院套院,邻里宅基地地界不清、兄弟姊妹分家不清的矛盾比比皆是,所以想把“险村”改造工程推动下去确实比较难。针对这种情况,他耐心细致的先做“两委”人员的思想工作,再做党员和村民代表的工作,并多次带领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到其他改造村进行参观体验,看看改造后的成果,学习村庄改造的先进做法。回来以后支部一班人集体讨论改造方案,并征求专家意见。同时,向村民传达学习《山区险村农民搬迁工程通知》精神,成立改造小组专门负责对全村住房进行拆建并除险。

李敏同志负责项目整体改造的方案制定与协调,做好分工,利用党员、村民代表分片承包的工作模式,重点户由党支部人员到村民家入户走访,帮助村民做设计、选好施工队伍、严把施工质量关,及时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争取做到不让一户掉队,让村民一起享受险村搬迁的好政策。村东张大娘是一个残疾人,多年的贫困户,无收入来源,又住在村中,对村庄改造抵触大,如果她不参加改造周围的邻居也改造不了,将要影响整村的施工,李敏同志了解情况后多次到她家去做工作,开始由不让进门到慢慢地接受了改造想法。同时,他也积极到上级政府去给她争取到低收入户的政策,再帮助她爱人在村内的公益岗位保洁员就业,每月可以增加收入1300元,实现就业增收,再组织党员队伍进行帮扶,彻底打消她的顾虑。任期结束时,参加险村改造的村民占94%,开工建设80%,主体完工70%。通过改造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宽敞明亮、节能环保的新房,用上“煤改电”取暖设备、屋内上下有水、有卫生间的新别墅。

三、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村域治理之中,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

李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村域治理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有针对、有重点地开展矛盾纠纷日常排查工作,带领有关人员定期与重大活动前夕相结合开展综治排查。对存在不稳定因素较多的区域进行维稳工作,定期召开支部会,研究分析存在的风险问题,查找根源,堵塞漏洞,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积极协调上级和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对一些不合理的诉求,依法、合理、耐心解释疏导,避免矛盾激化。

现如今,在他的带领下,村党支部为该村补齐了短板,全面完善了交通、水利、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通过乡村建设,村民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得到大大改变,村民走上了旅游发展之路,贫困村的自然、文化、生态等优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土地、资金、设施、人力等生产要素得到较好优化,规模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不断壮大,为产业脱贫创造了有利条件,贫困户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就地脱贫。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农村面貌显著改观,吸引到了企业到农村投资兴业,一批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为脱贫攻坚注入了一股新鲜力量。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