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扶贫路上 初心不改——重庆市万州区审计局驻村第一书记邓天旗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5日】
【来源:审计署】
字号:【大】 【中】 【小】

 

邓天旗,女,汉族,1977年11月出生,现任重庆市万州区审计局党组成员、驻局纪检组长。2015年7月至今担任万州区驻响水镇张家村第一书记。三年时间里,邓天旗甩开膀子为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带来了一个个项目、一笔笔资金。邓天旗被表彰为全区脱贫攻坚“突出贡献个人”,她所在的团队——万州区审计局被表彰为全区脱贫攻坚“突出贡献集体”,沉甸甸的奖牌背后,是个人与集体交汇付出的真情和汗水。

从“冷板凳”到“座上宾”,以交心换真情

“嫁女不嫁梨树坡,有儿走出张家窝”。张家村是万州区响水镇最偏远的村子,这里山高沟狭、住户分散,一千多人的村子里就有贫困人口300多人,人均年收入不足2800元。

虽然邓天旗热情满怀,但村民们对她的到来存在着顾虑,“一个女娃子,不过是走走过场,干不成什么事”。

对此,邓天旗不厌其烦地挨户走访,精准识别每一户的致贫原因,以实际行动来回应着村民的顾虑。

张家村12组贫困户兰明志因患严重腰椎间盘突出无法外出打工,妻子智力有障碍且患有心脏病,孩子尚小,一家人生活极度困难。邓天旗和帮扶干部多次入户,忙前忙后为其落实医疗、教育等扶贫政策,购买种羊,鼓励一家人积极生活,让兰明志一家人感动不已。

张家村5组李德富自幼父母双亡,从小靠着叔叔婶婶、乡里乡亲的帮忙和救济维持生活,断断续续读完高中。2015年,年满21岁的李德富参加了高考,却因为学费和生活费困难,而放弃了填报志愿。邓天旗记得,那是盛夏时节的一天,大雨倾盆,她第一次来到李德富家,却没有看到他本人。得知李德富已放弃学业到广东打工去了,邓天旗心头一紧,想方设法联系上了他。时至今日,邓天旗仍清楚地记得小李在电话那头回答她的一句话,只有三个字:想读书。自那天起,邓天旗开始一边争取助学政策,一边动员局里的同事献爱心,最终凑到15000元的生活费帮助小李顺利进入大学。

为贫困户捐赠衣物、为留守儿童购买学习用品、邀请贫困户到家中做客、为生病的贫困户联系进城就医、联系卖家购买贫困户的粮食和家禽……一个个暖心的举动,一桩桩惠民的实事,逐渐让乡亲们改变了对扶贫工作队的看法,邓天旗也从刚开始坐“冷板凳”,变为村民家中的“座上宾”。

从“一盘散沙”到“一个拳头”,党员带头有干劲

邓天旗深入调研后,认为自己担任“第一书记”毕竟是暂时的,有一个好村班子和党员队伍才是长久之计。

交通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张家村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改水修路。可一直以来,改水修路涉及占用部分村民的田地,阻力大,问题久拖未决。

“饮水要入户,路也必须开”。思路确定,邓天旗晚上到农户家走访,白天和村干部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测量。村里很多农户在外打工,她就挨个打电话过去做工作,或者与他们当面沟通。短短2个月时间,建设用地问题圆满得到解决。

邓天旗还趁热打铁,主张成立了“脱贫项目监督队”,队员全部由当地党员村民担任,凡是涉及脱贫项目的,监督队成员均可提出意见建议。

自那以后,张家村的党员村民积极性空前高涨。但凡村里有建设项目,监督队员都会主动监工,水泥标号合不合格,路面宽度够不够,情况了如指掌。

“现在张家村的党员干部都干劲十足,越来越多村民理解工作,支持发展,村里的班子也更有凝聚力了。“总的来说,干部多付出,百姓就有盼头”,邓天旗欣慰地说。

从“输血者”到“造血工”致富思路宽起来

地理位置偏远、产业项目落后……在邓天旗看来,尽管有一些客观因素在制约着村里的发展,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村民们的思想没有转过来。

邓天旗在来到村里后了解到,去年年初,一家农业企业看中了张家村的几百亩土地,有意大面积发展晚熟青脆李产业。然而村民却宁愿土地撂荒也不愿意流转,这让她很是不解。

她反复耐心做思想工作,劝村民主动想办法、谋出路。“遇到困难党和政府会帮助你,但是最关键的是你们还得自己主动积极动脑筋,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致富门路。比如你想养鸡,没有鸡苗没有技术没有市场都不怕,我们来想办法,关键是你要拿出认真做事的态度和辛勤的付出……”在邓天旗的几番协调下,事情逐渐有了转机。

一天,3、4组上百户村民主动找到邓天旗,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400亩晚熟青脆李基地就这样在张家村落了地、生了根。

曾经缺乏创富活力的村民正在积极转变,曾经落后的产业有了起色:村民中有承包鱼塘的,有种植花椒苗的,有林下养鸡的,也有村民主动申请入党,还有不少村里的年轻人加了邓天旗的微信号,在网上讨论村里发展的事情。

前不久,邓天旗收到贫困户张凤荣发来的一条信息:邓书记,天冷了,注意身体,我现在一切都好,有空常来家里坐坐。

短短一句,胜过千言万语。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