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创新审计工作模式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全息交互智慧审计体系”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7日】
【来源:审计署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司】
字号:【大】 【中】 【小】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审计委员会会议精神,积极创新审计理念、推进科技强审。在多年数据审计工作实践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构建“全息交互智慧审计体系”的发展目标并全面实施,推动审计工作机制与流程发生根本性变革,审计资源进一步优化,审计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

一、构建审计“全息”数据集市,大力拓展数据审计多维应用

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基于HADOOP平台构建审计“全息”数据集市,“全方位、多样性”采集审计数据。在引入业务运营支撑系统、财务系统、网络综合资源管理系统等系统结构化数据的同时,广泛引入合同文档、财务凭证、业务影像资料等非结构化数据。当前接入数据接口达100余个、使用数据150余亿条,涵盖20余个应用领域。

大力拓展数据审计多维应用,完善智慧审计系统。一是快速扩充数据审计模型,模型总数达130余个,涵盖9个主要业务流程、38个子流程。二是打造智慧审计云中枢,充分整合现场审计与数据审计的审计成果,在“云”端进行集中汇总、处理及展现,支持对审计风险从不同领域、单位、时期进行综合研判,形成对被审计单位全面、立体的风险监控及评价,既能统观公司风险整体分布,又可“下钻”至任意一笔具体的违规业务操作,为管理层开展工作决策部署、执行层开展问题分析定位提供有效支撑。

二、创立“远程+现场”互动审计模式,促进远程数据审计与现场审计的“交互”协同

“远程+现场”互动审计模式打破了远程数据审计与现场审计各自为战的局面,在“远程”与“现场”间建立了高效的协同机制,在不同项目、不同工作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协同形态:现场挖掘审计发现,并总结共性特征反馈远程;远程运用系统固化审计模型,采集全量数据进行模型运算,在更大审计范围内对更多问题进行“探针式”定位,向现场提供确切的审计线索和疑似审计发现;现场精准核查并将审计结果反馈远程。通过循环迭代不断提升远程与现场审计的组合效用。

2018年以来,已在50余个现场审计项目中实施“远程+现场”互动。远程为现场提出审计选题建议20余个,提供数据线索并协助确认审计发现160余个;现场协助远程固化审计模型40余个,优化模型60余个。现场投入人力减少,审计覆盖面提高,大部分领域实现全量审计。

三、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建设“智慧”型数据审计能力

合同和会计凭证是记录公司主要经济事项的重要媒介,由于资料数量庞大,人工审计抽样率低,审计风险高。中国移动自主研发了合同及会计凭证智能审计产品,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光学文字识别(OCR)等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提取合同文本及会计凭证影像中的关键字段信息,并与相关结构化数据进行大数据关联分析,直接得出审计结果,实现全量审计。该产品在清理企业欠款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中试点使用,已上线20余个智能审计模型,自动审计原始资料102万余份,有效揭示了合同关键要素缺失、预付款比例约定过高、发票与合同收款方不一致等传统数据审计难以发现的违规问题,大幅提升了审计效率。

此外,中国移动还探索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实现数据审计模型的智能化建模,利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RPA)实现审计过程资料的自动归档并上传系统,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范围,有效提升了审计效率及质量。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