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期 “开弓没有回头箭”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1日】
【来源:审计署】
字号:【大】 【中】 【小】

本期主播:周德铭(审计署办公厅原巡视员兼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主任)

2000年5月的一天,审计署计算机技术中心主任王智玉找我:“你看看这本规划,审计署要启动审计信息化,你能不能来做这项工作?”6月,审计署成立审计信息系统建设规划领导小组,我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兼任信息办主任,开始了审计信息化的人生之旅。

还是在1998年12月,李金华同志向国务院提出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设想,得到充分肯定。1999年,审计署启动审计信息化的规划编制。2000年3月,在征得相关部门的肯定意见以后,国家计委对规划进行了评估。2000年12月,国务院在听取审计署汇报后提出,审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审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审计署提出的信息化建设应该马上搞起来。2001年9月,国家计委下达了审计信息系统一期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全国审计信息化的“金审工程”从此拉开了帷幕。

1999年,李金华同志在视察南京特派办时指出:计算机审计是一场革命。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就将失去审计的资格。之后,他又提出: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不了解信息技术,将失去指挥的资格,审计机关的管理人员不掌握信息技术,将失去任职资格。这“三个资格”的警示,不仅成为国家审计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总指导,也成为全国广大审计干部和审计人员开展审计信息化的总动员。

2002年4月,当时分管审计信息化的刘家义同志在“金审工程”工作会议上提出: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这“三个转变”成为“金审工程”战略实施的具体指导。

根据审计署领导的重要指示,“金审工程”一期项目重点规划了三大系统:

一是《审计管理系统》的完善和提升。

审计署将1995年启动的审计公文系统提升为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指导、审计统计、审计档案、审计公文等各类管理的系统。2004年,审计署多次组织召开《审计管理系统》地方部署的分片会议,促进了该系统在中央和全国地方审计机关的部署。2005年1月,在得知浙江丽水审计管理系统新的部署模式后,我带队前往浙江丽水调研,他们在市级部署、各区县终端连接应用的模式得到了调研组的肯定。于是我们进一步改造了审计署的《审计管理系统》,以“1拖N”方式在全国300多个地市、近3000个区县推广,为后来进一步构建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的集约化规划提供了实践的思路。

二是《现场审计系统》,解决审计人员无软件可用的状况。

该系统从集约化的顶层设计出发,规划了底层的各类信息资源、顶层的各类审计分析模型,集财政、金融、投资、企业、环保、农业、外资、经责等各类专业审计于一身,集审计项目管理、人员管理、底稿管理、报告管理、资料管理、档案管理、信息共享、安全防护于一体。系统在全国审计人员中广泛应用,成为揭示腐败、打击犯罪、规范管理、铸就健康发展秩序的一把利剑。

三是《联网审计系统》的课题研究和试点。

审计署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企业,决定启动及时采集数据、及时预警分析、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督促整改的联网审计模式,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安全运行。2003年,经与科技部沟通,审计署开展了国家863计划的联网审计两期课题的滚动研究,并在广东、浙江、山东、上海、青岛、黑龙江等地方审计机关,以及审计署经济执法审计局、农林水审计局等单位开展联网审计试点,为审计署金审二期全面开展联网审计系统建设奠定重要基础。

2005年11月,金审工程一期项目经国家验收后,加大一期成果的推广运用,并开始金审二期准备,同时将审计信息资源和审计分析模型作为二期准备的重要工作。2007年5月22日至24日,正式启动金审二期工程数据规划工作,审计署领导还在规划会议上特别请大家记住这个日子,说:“开弓之箭没有回头之路”,“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完成好。”在审计署的大力推动和业务司局、地方审计机关的共同努力下,审计署形成了财政、金融、投资、企业、环保、农业、外资、经责等各类专业审计的数据规划和分析模型建设,为形成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审计指挥系统、审计业务系统、审计管理系统等为一体的审计信息化现代化系统,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我参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运用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审计信息化是提高国家审计治理能力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我于2011年退休,但仍为有这样一段经历而感到高兴!

2001年金审工程集成签订

2001年金审工程培训

2001年组织金审工程论证

2005年金审工程一期验收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