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生死边缘的中国审计人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1日】
【来源:审计署太原特派办】
字号:【大】 【中】 【小】

联合国审计委员会是1946年12月成立的,负责对联合国的账目、资金和项目进行外部审计并通过联合国行政和预算问题咨询委员会向联合国大会报告审计结果。2008年7月,中国审计署开始履行为期6年的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职责,负责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等20多个联合国部门和机构开展审计。2012年至2014年,我有幸连续3年参加了境外审计,前两年在非洲,第三年在德国。这段经历弥足珍贵,尤其是南苏丹之旅,每天行走在生死边缘,让我永生难忘。

目标南苏丹,出发

南苏丹建立于2011年7月,当我们踏上这片土地时,这个国家仅成立了一年零12天。之前没有开展任何审计,是个什么情况大家一无所知,接到去南苏丹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审计任务时,我们有些担心,但更多的是兴奋与自豪。担心的是南苏丹战火犹存,疾病肆虐,饮食、住宿、人身安全能否保障均是未知数;自豪是我们将成为第一批踏上这片土地的审计人,亲自目睹、切身感受这个新生国家正在发生的变化。

 

 

 

我们在出发之前,全面了解了联合国组织机构的相关介绍,职责范围以及相关内部控制条例,熟悉背景资料,制定了详细的调查计划。生活方面的准备之细出乎意料,需要将出国各种因素考虑周全。为了安全顺利抵达目的地,我们反复策划行程、咨询评估,最终选择从北京经迪拜和恩德培中转前往首都朱巴。因为恩德培是联合国在非洲的区域中心,而且联合国维和行动特派团有从恩德培飞往朱巴的定期航班,整个行程相对安全。

我们从北京出发,用了3天才到达南苏丹。我们携带了大量防蚊虫的药品和电蚊拍,非常惹眼,每次都要拆包过安检。一路奔波,一路忐忑,一身疲惫,中转两次。

在南苏丹的日子,努力地活着

到了南苏丹首都朱巴后才切身感受到这个新生的国家经历了多年的战乱后饱经沧桑。整个首都没有任何像样的基础设施,百姓生活比较艰难。看到眼前的场景,不禁感慨:原来有些人只是活着,就已经花光了所有力气。

“衣”  在这里就是白天遮羞、晚上保暖。来朱巴都没见到一家服装店。满街人的穿着据说都来自邻国的二手货。大多数人们穿着随意,衣服破旧,主要的街道都是土路,走在路上尘土飞扬,晴天一路土,雨天一路泥。

 

 

“食”  当地物资十分匮乏,大量食品、蔬菜需要进口;生活用水全靠运水车从附近的尼罗河运来。水质不过关,虽然经过三道过滤消毒,也不能直接饮用,甚至连用来刷牙也不行。燃油更是金贵,发电的柴油都从邻国运来,成本高,每晚停电6小时。由于路途远,路况差,关卡多,还有武装分子的威胁,据说单程600公里的一次食物补给运送,供货商就需要马不停蹄地跑上2天1夜,而这种辛苦危险的工作只有华人才会去冒险,也只有他们才能胜任。但审计组在这里能够吃上远途运送来的食物,喝上专门处理过的饮用水。

 

 

我们曾到过一个离首都不远的尼罗河畔的村庄,村庄其实就是两个圆顶的茅草屋,住了10来口人。这里的村民一年四季就靠几棵野生芒果树上的芒果和地里种的一点高粱活命。孩子都特瘦弱,腿和胳臂的关节都粗大而且突出,大概是长期营养不良的结果。

“住”  当地百姓住得房屋矮小,大多用竹子或者金属板搭建而成。审计组的住所是个小院,高墙通过带着倒刺的铁丝网与外界隔开。住的房间没有电话,楼上楼下的联络就靠吼。到了南苏丹,才会知道为什么出行之前必须在参加联合国安保部在互联网上举办的安保培训课程。联合国特派团的联系人提醒我们:一是时刻注意防蚊,二是禁止前往住地和办公地之外的地方活动。到办公室的第一天,我们就收到联合国关于安全形势的邮件,通告特派团的车辆刚被砸,财物被偷,请大家注意安全。

 

 

南苏丹刚刚经历了战争,目前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大量枪支弹药流失民间。当地绝大多数人没有受过教育,喝酒之后喜欢开枪。每天晚饭后,审计组的同志就是在这个院里转圈、聊天。偶尔,看守小院的门卫也会搬个凳子背着威力强大的AK47自动步枪加入聊天的队伍。我们好奇地问“枪里真有子弹吗?”门卫打开弹夹,露出黄澄澄的子弹。

为了保证南苏丹审计组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审计组全体成员共遵守十点要求(简称十条禁令):一是每天驻地办公室两点一线,不可擅自更改行车线路;二是禁止非公外出;三是禁止单独行动;四是禁止夜晚在没有护卫的情况下外出参加公务活动;五是禁止与当地陌生人交流;六是随身携带特派团联系人、使馆及维和警官电话号码;七是保证当地手机余额充足;八是认真做好蚊虫防护和消毒措施;九是尽量用冷却的开水刷牙;十是禁止在特派团、宾馆、使馆之外的餐厅用餐。

 

 

南苏丹的疾病很多,目前正值雨季,疟疾、黄热,霍乱等疾病盛行。除这些常见疾病之外,还是多种寄生虫病和热带病的温床,病菌和寄生虫大多通过饮水或者蚊蝇叮咬传播,很多病如几内亚蠕虫等都没有药物可治。在这里呆时间长了,无任身体如何健壮,都会被蚊虫叮咬。所以,预防显得特别重要。我们还注重防疟,平日里擦上厚厚的驱蚊霜,这几天里涂抹的比过去我30多年来用过的都多,基本做到了一天三次,每次各种防蚊措施都用到。一到天黑,就准时在卫生间点上蚊香。到第二天早上,看到盥洗盆和漱口杯里一层被熏死的苍蝇蚊子和其他不知名的虫子,很有成就感,觉得蚊香发挥了应有的效益,物有所值。为了防止睡着了被蚊子叮咬染上疟疾,就在房间已有的蚊帐中再支一顶帐篷式的小蚊帐,上面贴满了五颜六色的驱蚊贴。由于我们措施得当,一行9人无一人中疟,就在我们开出点会的前一天,南苏丹特派团有2个工作人员因得疟疾未能及时救治而去世。尽管审计组采取了严密的防蚊虫措施,但难逃不被蚁虫所叮咬,身上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瘙痒症状。

“行”  南苏丹城市的道路大多是土路、崎岖不平,出行十分不便。安全在这里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即使是在联合国营区内,这里有些地方不管任何时候都是禁止去的,出于安全考虑,特派团就建设在机场旁边,如遇到紧急情况,便可马上撤离。对于审计组来讲,我们每天的行程就是在固定的时间里,在固定的路线上,在布满泥土和大水坑的道路上往返于办公地点与住所之间。

 

 

我们曾经到位于南苏丹西部另一个城市瓦乌进行延伸审计,进行盘库,也就是核对库存物资的数量、保存状态等,当时是乘坐着直升机,据说以前还出现过坠机事故。在乘机时需戴上专用耳机,即使这样,也能感觉到螺旋桨发出的巨大噪音冲击着身上每一根神经,乘坐时腰板得一直保持挺直,稍一放松就感觉体内的某个零件有被震错位的风险。

 

 

我们的背后是祖国

临行前,领导曾经对我们语重心长的说,你们出去审计,不是代表你们个人,也不是代表审计署,而是代表着中国审计人。我们牢记嘱托,想方设法在工作上有所突破。联合国审计沟通确实存在很大难度,需要与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沟通。否则,工作将很难开展,更何况还要深入查出问题,充分交换意见。每位审计人员都代表着中国审计师的形象,在工作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需格外注意,在进行专业沟通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英语在联合国审计中仅仅是一种必备工具,而不再是一种特长。对于非语言专业出身的联审人员来说,虽然使用英语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基本都不是问题,但是如何使用英语来恰当地、客观地表达自身的立场、观点,即不失礼仪,又立场坚定地与被审计单位交换审计意见,有理、有据、有节地捍卫审计成果,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感觉自身英语的功底不免捉襟见肘。

 

 

联合国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阶级兄弟,虽然都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但口音上也呈现出了各国特色。在进行访谈时,很多情况下都是对方用极其流利的“方言”英语飞速地、滔滔不绝地向你介绍着该项业务流程,听得人耳晕目眩。所以,尽快适应各种口音,总结不同口音的发音规律,学会抓住别人发言的中心词,是联审人员的另一挑战。

在会面时,有时也要充分利用肢体语言以及文字图表等方法克服语言交流上的困难,例如,我曾与一位非洲裔联合国官员电话交流时,由于她口音原因,我基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只好采取面谈,面谈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有的问题甚至打印出来以备不时之需。面谈过程中,也充分利用肢体语言、书写等工具,很好的解决了交流障碍。此外,还可以找一些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共同话题进行讨论,增进信任,比如在审计期间工作之余聊一些在英国奥运会比赛期间中国以及各国运动员的表现等。

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强度大、业务复杂是联审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在北京集训开始到最终项目归档,基本上每天每个人的睡眠时间不超过5小时,现场审计阶段“熬夜加班”更是常态。审计组的同志都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大家深知,无论身处何方,背后即是祖国。

2013年7月,联合国表彰了中国审计署对联合国维持世界和平作出的突出贡献,颁发了“联合国维持世界和平奖”。

在南苏丹的工作生活让我感慨,让我越懂得珍惜和感恩。与当地还在忍受饥饿、疾病和战乱困扰的百姓相比,我们更应感恩祖国的强大,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我深深体会到,有时候条件越是恶劣,我们便愈发振奋和抖擞;环境越是艰苦,幸福反而越加简单易得。幸福,是今晚的睡眠没有蚊虫叮扰;幸福,是战友间的不抛弃不放弃。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