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义同志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暨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09年12月28日)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30日】
【来源:审计署办公厅】
字号:【大】 【中】 【小】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9年审计工作,表彰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研究部署2010年工作。
    国务院领导对这次会议很重视,12月25日,温家宝总理听取了审计署的工作汇报,充分肯定了一年来审计工作取得的成绩,对今后工作提出了要求。总理指出,审计署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紧紧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条主线,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在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北京奥运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实施等重大事项中,审计机关集中力量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特殊贡献。审计机关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审计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体现,也是审计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作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有力工具所发挥作用的具体体现。对于审计部门的工作,党中央国务院是满意的,广大人民群众是认可的。党和人民对审计这一支队伍是高度信赖的,也寄以很高的希望。总理要求审计机关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注重依法审计、文明审计,更加注重立足整改、规范提高,更加注重提高素质、严格管理,在促进中央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推进建设责任、服务和廉洁政府,推动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令狐安同志刚才传达了总理的指示和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紧紧贯穿“一条主线”,认真履行审计职责,着力促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200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各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按照年初确定的审计工作总体思路和贯穿“一条主线”、抓住“三个重点”、完成好“六项任务”的总体要求,依法履行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1月至11月,全国审计和调查9.9万个单位,促进国家财政增收节支521亿元,挽回损失163亿元。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对中央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着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今年,各级审计机关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在所有的审计项目中,都着力关注了中央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还组织了6600多项专项审计调查,对8000多个投资项目和1万多个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进行了跟踪审计。审计署年初统一组织了金融危机对地方财政收入状况的影响、中小企业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等审计调查;9月至10月,对17个省区市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情况及效果进行了审计调查,重点抽查了1981个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同时,坚持跟踪分析商业银行每季度新增贷款情况,对148个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和京沪高速铁路、西气东输二线、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等重特大投资项目进行了全过程跟踪审计。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和地方党委政府的要求,普遍加强了对扩大内需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和调查,3个汶川地震受灾省和20个对口支援省市审计机关开展了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跟踪审计。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等地探索对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实行全省区同步跟进、上下联动的审计模式;湖南、大连等地建立了审计、监察、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之间的实时通报制度;黑龙江研发了《中央和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信息管理系统》。
    从审计情况看,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及时的、有力的,贯彻执行的总体情况是好的,取得的效果也非常明显。但一些地方配套资金尚未完全落实到位,有些地方资金和项目管理不够严格和规范,个别项目占用或征用土地审批手续不完备,个别项目建设不完全符合环保要求。在审计过程中,各级审计机关既加强对中央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又及时揭示和反映扩大内需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政策、制度和管理上的问题。通过审计,核减投资或结算额300多亿元,挽回或避免损失100多亿元,提出5600多条审计建议,促进有关部门和地方健全完善制度近700项。如审计署提出的应抓紧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关注企业国有资产安全和境外投资风险、完善扶持中小企业政策、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等建议,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采纳后起到了较好效果。
    (二)关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着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今年的审计工作更加注重揭示、分析和反映财政、金融、国有资产、民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重点关注了以下问题:
    一是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在今年的财政审计中,重点检查了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审计署对17个省区市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审计调查,河北、山西、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青海、新疆和宁波等地开展了市县政府性债务、村级债务、公路负债、高校负债等审计调查,揭示和反映了地方政府性负债规模较大、管理监督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了规范债务管理、防范财政潜在风险等建议。
    二是金融机构内部治理和监管问题。审计署在对4家金融机构及3家金融监管部门的审计中,不仅揭示了业务上存在的漏洞和风险隐患,还反映了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不够顺畅等问题,提出了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协作配合等建议。为推进地方金融审计工作,审计署下发了关于农村信用社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北京、河北、辽宁、黑龙江、浙江、江西、河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甘肃、新疆、宁波等地开展了对农村信用社、地方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审计和调查,提出了加强风险管理、消化历史包袱、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等建议,促进了地方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国有资产安全和中小企业经营风险问题。审计署重点审计了12家中央企业,并对2700多家中小企业进行了审计调查;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广东、海南、重庆、四川、陕西、青海、深圳、宁波、厦门、新疆建设兵团等地开展了对地方国有企业或中小企业状况的审计和调查。从审计情况看,一些企业仍存在资产质量不高、决策不规范等问题,因管理不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审计反映的情况和提出的建议,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全面掌握企业发展现状、采取有效扶持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是重点民生工程和资金的使用效果问题。1月至11月,全国对3万多亿元专项资金进行了审计,促进资金拨付到位、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120多亿元。审计署统一组织对种粮农民补贴、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和农村饮用水安全状况等进行了审计和调查,各地普遍开展了对涉农、教育和社会保障等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和调查,跟进检查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绩效状况,发现和查处一些地方滞留、闲置或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侵占群众利益的问题,在促进完善相关制度、落实惠民政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审计署制定了《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统一组织对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和长江上游水污染防治状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北京、黑龙江、浙江、安徽、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陕西、甘肃、青海、大连、宁波、青岛等地也积极推进了资源环境审计工作。通过审计发现,一些地方依然存在非法征地、越权审批等问题;有的地方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三)坚持预防和查处并重,着力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和体制制度创新。
    在今年的审计中,我们注重把揭露问题与督促整改相结合,既严肃了财经法纪,又促进了制度创新。一方面,坚持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1月至11月,审计机关向司法、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案件线索和事项863件,涉及1068人。这些案件多为内外勾结的“串案”、“窝案”,犯罪手法也更加隐蔽和高智能化,有的通过多种方式大规模异地转移资金,涉嫌洗钱;有的通过多家关联企业互相出具虚假证明或票据,涉嫌骗取贷款;有的违法进行内幕交易,涉嫌非法牟利。上述案件移送后,有关部门正依法立案查处。另一方面,坚持深入分析和揭示政策、制度和管理中的问题和漏洞,提出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和健全制度的建议。1月至11月,全国审计机关提交各类审计报告和信息简报11万篇,比去年同期增长10%;提出审计建议16万条,比去年同期增长13%;促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3400多项。其中审计署向国务院报送这方面的报告和信息188篇,有关方面都按总理的批示,采取了有效措施。
    同时,不断推进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1月至11月,全国共发布审计结果公告2200多篇,比去年同期增长22%。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分别向社会公告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阶段性审计情况,反响很好。
    (四)注重反映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政府行政效能,着力推进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深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和地厅级及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基本实现制度化,省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试点范围逐步扩大。1月至11月,全国完成了对2万多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其中审计署对14名省部长和12家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总的看,大多数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能够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动本地区和本单位发展提高。但审计也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是:个别领导干部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不强;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决策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个别决策比较随意;有的地方对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指标不够科学,尚未建立起清晰明确的问责制度。审计后,67名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和164名其他人员的问题被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各级审计机关还注重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方式,加强规范化建设。目前,全国共出台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管理、操作规范、审计评价和结果运用等方面的制度规定11 000多个,其中黑龙江、江苏、山东、湖南和广西等5省区以地方人大立法的形式,颁布了经济责任审计法规;黑龙江、浙江、山东、广东、云南、宁夏、大连、青岛等地深入推进了对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的“同步审计”。
    各级审计机关以预算执行审计为重点,进一步强化了对政府部门单位的审计。在审计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使用绩效、行政运行成本和行政效能。从审计署对55个中央部门及其285个所属单位的预算执行审计情况看,各部门执行预算比较严格,内部管理不断完善,但也存在挤占挪用、转移和多报多领财政资金等问题,少数部门和单位在会议费、公务出国费等方面的管理还不够严格。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有关部门和单位高度重视,有14个中央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整改工作,有11个中央部门召开专门会议部署整改事项,有的部门还对审计未涉及的单位开展了专项检查或要求其自查自纠。截至10月底,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发现的问题已整改31.66亿元。
    (五)注重加强以干部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审计基础建设,提高依法审计的能力和水平。
    在队伍建设方面,审计署制定了审计领军人才、业务骨干人才、急需专业人才、青年审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五类人才工程计划,完善了干部管理和选拔任用等一系列办法,组织了48期培训班,培训4800多人次,推进了案例教学;严格执行“八不准”审计规定和各项廉政纪律,认真开展重点审计项目的廉政跟踪检查;努力做到“实”、“高”、“新”、“严”、“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在审计业务和机关内部管理方面,正在配合做好审计法实施条例的修订,草拟了国家审计准则(修订稿);审计署和部分地方审计机关在内部公开了部门预算分配和执行情况,实行了审计项目审理、审计进度管理及责任追究制度;河北、江苏、江西、云南、厦门等地制定办法,规范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审计信息化建设也有较大发展,已编制了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基本规划等40多项标准和管理制度,完成了国家审计数据中心的建设。在对下指导方面,审计署下发了加强对地方审计工作指导的两个办法,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下发了《关于加强审计机关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意见》,正在制定加强地方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的办法,培训地方审计人员1700多人次,现场检查了12个省级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质量,增加了地方审计机关优秀和表彰审计项目的数量,把29个省区市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列入了金审工程二期建设范围;山西、上海、山东、广东、重庆、云南、青岛等地制定了对下指导意见,湖北等地在计划、培训、规范化、信息化等方面实行全省统筹,省统筹安排项目超过了全年审计项目的一半。这些措施,使全国审计工作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推动了审计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
    回顾2009年的审计工作,有五个突出特点:一是更加自觉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有力地促进了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二是更加强调“两手抓”。一方面,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推动反腐败斗争;另一方面,深入分析和揭示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问题,推动体制制度创新。三是更加注重增强审计的时效性,加大跟踪审计力度。四是更加注重推进绩效审计,今年大部分审计项目都包括绩效审计的内容。1月至11月,全国审计机关涉及绩效审计的工作量已占全部审计工作量的45%,比去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五是更加注重立足整改,推动规范提高。
    同志们,今年的审计工作虽然取得较好成绩,审计监督在有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在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制度机制、队伍素质等方面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完全符合;科学审计理念还没有完全成为广大审计人员的自觉行动,贯彻落实还不到位;审计工作自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与审计工作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审计理论研究、审计文化建设、规范化建设以及现代审计技术的推广运用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切实提高审计水平,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明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很繁重,审计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明确了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25日,总理又对明年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把思想认识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明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上来,统一到总理的指示精神上来,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切实安排好明年的审计工作。
    明年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分析和反映问题,更加注重增强改进和完善建议的针对性,全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全力推进科学发展,全力推进改善民生,全力推进深化改革开放,全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全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在更高层面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按照这个总体思路,审计工作中要切实做到:
    ——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就是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无论是研究部署工作,还是安排项目审计,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把促进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努力实现“两大目标”:就是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审计中,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统一起来,更加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关注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关注改善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力争完成“八项任务”。做好明年的审计工作,要抓住关键和重点,着力完成好以下八个方面的任务:
    (一)加大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审计跟踪力度,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促进贯彻落实好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不仅关系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成效,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的长期又好又快发展。在今年的审计工作中,各级审计机关积极探索审计跟踪扩大内需政策执行情况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既促进了政策措施的落实,也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跟踪审计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在明年的工作中,审计机关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情况的审计监督,把审计与审计调查、检查面上情况与审计重点项目、揭示问题与推动完善制度、促进当前发展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确保中央决策和部署落实到位。一方面,要注意对照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方向和力度,加强对中央相关政策实施情况和效果、政府投资和新增贷款等情况的审计调查,检查财政支出、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的结构和投向,关注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促进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京沪高速铁路、西气东输二线、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等重特大投资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推动项目尽早建成并发挥效益。
    (二)加大对中央关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相关政策实施情况的审计力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年的各项审计都要注意检查中央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揭露和查处破坏浪费资源、造成国有资源流失和危害资源环境安全等问题。同时,要加强对节能减排资金及钢铁、电力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和调查,重点关注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阶段性目标完成、资金管理使用、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情况,促进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推动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三)加大对经济运行中潜在风险的揭示和反映力度,全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从总体上分析,我国明年的经济发展环境将好于今年,但经济形势仍然十分复杂严峻,存在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变化形势,密切关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建议,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明年的审计工作中,要突出四个方面的重点:一是关注政府性债务风险,摸清政府债务的总体情况,特别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情况的审计调查,揭示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运行风险,促进规范债务管理,建立健全债务风险责任制度。二是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和当前货币政策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影响以及银行业面临的突出风险,从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商业银行更加安全、高效和稳健地运营,维护金融稳定。三是关注因决策不科学、不合规、管理不严格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冲击下的国内产业安全,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四是关注在土地征用、拆迁安置、企业改制、环境污染以及工程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防范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加大对民生工程和资金的审计力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中央提出,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审计机关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项目和资金的审计监督,促进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审计署明年拟统一组织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等进行审计和调查。各地除完成好审计署统一组织的项目外,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重点民生资金和重大民生工程的审计监督。在审计中,既要关注改善民生情况,揭示和反映落实国家政策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以及严重影响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也要关注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分散、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研究如何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五)深化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严格依法行政。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按照这一要求,明年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计划、评价、结果运用、问责和整改等制度。各地要按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根据各地实际,不断总结和完善不同种类、不同级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从这些年的审计实践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经济责任的“人格化”。因此,要以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为主线,以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为基础,以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为目标,重点关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贯彻执行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党和国家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促进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情况;重大经济决策制定和执行、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合法合规及科学有效性;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重大管理制度制定和执行,对直接监管部门和下属单位监管的情况;领导干部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及个人遵守有关廉政建设规定情况等。对违法违纪违规及失责问题,要坚决揭示和反映,并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审计情况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时报送相关党委、政府及组织部门、纪检机关,该处理的要及时按有关规定作出处理,该澄清的要及时实事求是地加以澄清。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在鉴证和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时,必须坚持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审计到什么程度就评价到什么程度,切不能脱离审计内容、脱离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做出不恰当的评价。这既是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要求,也是对党委政府、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个人、对历史高度负责的体现,对于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至为重要。
    (六)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揭露和查处力度,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从这些年的审计情况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预防腐败的机制制度尚不健全,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仍时有发生,违法犯罪的手段、方式也在不断翻新。一定时期内,尤其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打击犯罪,惩治腐败,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当前,要与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对工程建设、金融、国有企业、土地管理等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揭示和查处重大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揭示和查处重大违背国家产业、土地、投资和环境保护等政策的问题,揭示和查处重大铺张浪费和损失浪费问题,揭示和查处乱上项目、建设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和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豆腐渣”工程等问题,揭示和查处滥用职权、贪污贿赂、失职渎职、商业贿赂等案件。同时,我们还要更加注意结合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揭示制度方面和制度落实方面的漏洞,推动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促进更加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七)加大对体制机制性问题的揭示和反映力度,促进深化改革、完善制度。
    改革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根本措施。总理指出,只有从体制和制度上解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去认识和审视审计掌握的情况,去分析和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去研究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还要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去统筹和部署审计工作,去安排和调配审计资源,去组织和实施项目审计,从根本上提高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为切实提高财政审计的宏观性、时效性和建设性,今年审计署进一步改进了审计项目的组织方式,着力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探索建立以中央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财政转移支付审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财政收入征管情况审计为基础的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体系,把财政审计的重点放在推动建立健全更加统一完整的政府财政和中央预算管理制度、促进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建立事权和财力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一致、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提高财政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上。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也要进一步提高财政审计的层次和水平,全面把握财政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的总体情况,科学评价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促进地方政府深化财政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八)加大对境外机构和境外国有资产的审计力度,更好地服务于“走出去”战略。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是我国现阶段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明年,审计署在继续做好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工作、国外贷援款项目公证审计及绩效审计的同时,将继续组织对中央级单位驻外机构进行审计和调查,重点关注企业执行“走出去”战略的情况、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内部管理模式,促进“走出去”的企业依法经营,推动加强和改善管理、监督和服务,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
    ——认真落实“三项要求”。为完成好上述任务,要落实好以下要求:一是着力提高审计工作的主动性,更加自觉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主动适应新形势、履行新使命;二是着力提高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及时促进规范提高;三是着力提高审计工作的建设性,从推进建立长效机制着眼,揭示和反映政策实施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揭示和反映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重大管理漏洞,促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深化对审计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党的十七大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创新的过程。开拓创新,首要的是解放思想,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把我们基于实践形成的认识、观点鲜明地总结出来,提炼上升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新理论、新观点,并用于指导和校正审计发展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审计工作发展规律,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更好地担负起历史使命,更好地在服务于科学发展大局的过程中,实现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
    (一)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切实用于指导审计实践。
    审计监督是国家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审计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在审计工作中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就是要用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和审计机关成立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去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审计发展规律,去切实理清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思路和目标。近年来,我们在总结经验、摸索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到审计是民主法治的产物和推动民主法治的手段,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工具,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从而提出审计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审计的根本目标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必须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审计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现阶段具体体现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审计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阐明了审计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和方向,又揭示了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的路径和方法,对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审计工作中,我们一定不能头脑固化,局限于本本主义;不能认识僵化,局限于教条主义;不能思维定式化,局限于经验主义。我们近年来更加自觉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始终坚持“两手抓”,积极探索开展了北京奥运会奥组委财务收支和场馆建设项目、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款物和灾后恢复重建以及中央扩大内需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商业银行贷款投向的实时分析等工作。这些工作既没有现成经验可参照,也没有成熟理论可借鉴。但实践证明,这些工作的开展,及时促进了中央政策措施的贯彻和落实,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也成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具体体现。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和全体审计人员一定要牢固树立起科学审计理念,深刻认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重大意义,切实体现在行动上,运用在实践上,落实到制度上,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二)努力建设学习型审计机关,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坚持以人为本,以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为核心,把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与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相结合,造就了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作风扎实,对祖国、对人民、对审计事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队伍。这次会议表彰的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是全国审计人员的优秀代表。我们要广泛开展向这些先进集体和个人学习的活动,学习他们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和可贵品质,努力建设学习型审计机关,锻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审计干部队伍,推进审计事业不断科学发展。
    一是要以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为重点,提高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带头学习、持续学习,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和财经法律等各方面知识,全面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处理突发事件、知人善任和创新能力。
    二是要以建设学习型党支部为抓手,提高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每一个党支部都要确定共同学习目标,引导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和全程学习的思想观念,把个人自学与团队学习结合起来,把机关党建与审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是要把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实战能力。审计机关要把学习作为一种工作和管理模式,把实践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第一跑道,达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在抓好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业务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分层次、分职级、分类别、分专业地开展培训,不断完善与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下大力气抓好多媒体网络培训和案例教学,建设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模拟实验室。还要通过学习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既要严把“入口关”,着力引进各类高素质人才;又要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多岗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还要探索建立以职位为基础、以职责为中心、以业务能力为标准、以工作实绩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四是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审计机关反腐倡廉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审计结果公告、新闻发布、网上征集意见等制度,特别注重分析网络舆情,及时掌握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评价和意见,及时接受社会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在不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前提下,以适当方式向广大党员公开党的工作和党内事务。还要更加注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审计纪律“八不准”规定、审前承诺制、审后回访制、审计组廉政监督员制、年终考核一票否决制和干部回避制等制度,加强廉政跟踪检查、巡视和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三)做好统筹规划,加强科学管理。
    审计管理涉及到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系统和规范的管理,审计工作是难以搞好的。当前,加强审计管理就是要着力解决审计资源调配和整合问题。首先是项目计划的整合。要搞好年度项目计划与长期发展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建立动态项目库,编制滚动项目计划。还要做好年度各项目之间的整合,避免交叉重复而又各自为战。今年,审计署围绕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调整了年度计划期间,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集中力量开展预算执行审计,5月至10月开展企业、金融、经济责任、资源环境、重大投资项目等方面的审计。在统筹安排财政审计项目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我们将不断总结、不断规范。其次是审计内容的整合,就是围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审计模式,每个项目都要探索从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入手,以责任履行和责任追究为重点,将合规审计与绩效审计融为一体,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和行政效能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其效益、效率和效果,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多方面需求。三是审计方式的整合,就是根据项目特点,科学选择审计、审计调查和跟踪审计等方式,积极探索和推广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的管理模式。
    加强审计管理,关键是要处理好审计任务、审计力量和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如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近年来,随着政府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逐年增加,政府和公众对这些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地方不仅要求审计机关全过程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而且要求对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开展跟踪审计。对此,各级审计机关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明确责任、防范风险”的原则,把跟踪审计做得更有实效。所谓突出重点,就是要抓住重点项目、重要环节、关键时点和重点内容,在审计事项发生的过程中分阶段、有重点地实施跟踪,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所谓量力而行,就是要结合审计机关的实际承受能力和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把握好跟踪审计的尺度和分寸,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能包打天下;所谓明确责任,就是要保持审计的独立监督地位,在法定职权内开展工作,不参与决策和管理,到位而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所谓防范风险,就是要逐步规范跟踪审计行为,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严格约束外聘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员的执业行为,既要防范因审计与被审计双方责任不清引发的责任风险,也要防范审计质量风险和廉政风险。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做了很多探索,如江苏、山东、四川、宁波、青岛等地制定了跟踪审计操作规程,湖北制定了跟踪审计防范风险办法。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探索和总结,积极稳妥地推动跟踪审计工作健康发展。
    (四)坚持依法审计,规范审计行为。
    依法行使审计权力,依法规范审计行为,是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实现审计行为的规范化,就是要细化工作流程、统一工作标准和程序,使每个审计人员明白自己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做到办事有依据、按程序、讲证据、可检查、有奖惩,从而把依法审计切实贯彻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贯彻到每个审计人员的行动上。
    加强规范化建设,一是要从制度建设入手,依照审计工作流程,构建一个标准明确、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审计制度体系。明年,审计法实施条例即将出台,国家审计准则、关于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规定等经进一步修改完善后也要实施,还要全面启动审计指南体系的构建工作,健全和完善一系列相关配套规定。各级审计机关届时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各项规定,在把握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出发,努力探索建立更加具体、更加符合自身特点的制度规范。二是要从严格执行制度着眼,强化监督约束。要全面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审计项目目标责任制和重大审计质量问题责任追究制,把审计质量检查工作逐步制度化和经常化。三是要切实做到依法审计、文明审计,注意加强与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的沟通,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深入分析研究,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可靠、实事求是和客观公正,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五)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数字化审计工作模式。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审计的出路关键在于信息化,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数字化。当前的审计信息化建设,要以金审工程为依托,以创新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为基础,着力提高审计工作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要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推进审计管理的数字化,把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机关行政管理和审计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国审计信息快速通道和共享平台,提高审计管理数字化的整体水平。二是提高审计业务实施的信息化,在大力推广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同时,探索以在线审计、实时审计为特征的联网跟踪审计系统,加强对大项目的统一管理和现场审计的实时监控,提高在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三是搞好审计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按照“审中建、建中审”的原则,加快专业审计数据库的建设,并研究探索各专业审计数据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建立数字化审计工作模式,除了计算机和网络等物质条件外,更需要广大审计干部发挥聪明才智,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审计工作实际的先进技术方法。希望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对审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仅要重视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申报、资金筹措以及工程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开发、系统规划及应用,还要创造条件培养更多的高技术人才,让掌握先进技术的人员发挥更大作用。
    (六)注重研究分析,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审计成果是审计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我们要牢固树立成果意识、精品意识和高端产品意识,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来确定审计工作和审计成果的角度和着力点,不断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时效和高度,为政府决策和管理提供真实的信息和依据。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水平,必须注重加强综合分析,提升审计成果的宏观性、全局性和前瞻性。这里说的综合分析,并不是几个项目、数据和结果的简单堆砌,而是要从宏观问题着眼,通过对多个单项审计情况,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多个时期进行分析,揭示和反映普遍性、倾向性和典型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建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研究,解决在实践中提出的需要从理论层面回答的问题,比如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财政体制改革、国家经济安全、反腐倡廉建设、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等。在一些重大审计项目的成果利用和开发方面,通过审计业务部门和审计科研人员的共同参与,既有利于提升审计成果的层次和水平,也有利于创新研究成果,还可以逐步建立起理论研究成果转化机制。审计机关各级领导干部要多花一些功夫,多琢磨全局性、宏观性的问题,着力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宏观思维能力,亲自指导和参与审计成果的精加工、深加工。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从更高层面上充分地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至关重要。
    这里,我再着重强调一下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当前,审计理论研究的目标,就是建构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研究的重点是审计人员普遍关心、需要统一思想认识的问题,社会上还不大了解、需要给予回答、解释的问题,以及需要向国外同行们介绍、宣传的问题。在审计理论研究中,不能只是对以往的经验和实践作解释,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大胆创新,打破固有观念和原有理论的枷锁,既要“顾后”更要“瞻前”,科学指导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希望从事理论研究的同志真正潜下心来,深入研究,也希望各单位作好组织和规划,对重大的课题合力攻关,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审计理论。

    同志们,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开拓创新,恪尽职守,扎实工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