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以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关情况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5日】
【来源: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司】
字号:【大】 【中】 【小】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积极探索创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在实践中深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经济责任审计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目前,全国所有的省(区、市)、99.99%的地市和99.96%的区县设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2011年1月,经中办和国办批准,新成立了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强化了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决策和组织协调。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机关的专职审计机构设置和增加人员编制等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全国90%以上的审计机关均已设立经济责任专职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1.3万多人。

    (二)完善制度,规范运作。法规制度建设一直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审计署研究起草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报请党中央和国务院审定后,于2010年10月正式印发,这是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近两年,各级审计机关着力构建以审计指南、评价指标体系和审计结果运用办法等为主要内容的审计规范化体系,经济责任审计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目前,全国共出台有关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1.2万多个。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办法,突出对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重点事项和重点资金的审计。2008年以来,审计署积极推行省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同时,积极开展审计系统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促进了有关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四)创新方式,提高效能。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积极推动经济责任审计与相关审计项目相结合,一次进点、协同审计、成果共用、分别报告,提升了工作效率。推动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前移监督关口,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设性作用。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传统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相结合,提高了工作效能。加强理论研究,推动审计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为经济责任审计实践提供了有效指导。

    二、主要工作成果

    2008年以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共审计领导干部16.1万人,经济责任审计在强化干部管理监督、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完善国家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创新发展,丰富完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经济责任审计既是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干部管理监督机制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的制度创新。中央两办《规定》的颁布实施,为审计机关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审计构建了法制基础,丰富完善了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

    (二)深化内容,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按照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以监督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为核心,对国有土地出让、政府投资项目、专项资金分配、国有资产管理等重大经济决策事项进行重点监督,运用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指标,衡量领导干部经济职责履行情况,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有效规范了权力运行,提高了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和管理能力。

    (三)注重评价,促进问责机制建立健全。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及应当承担的责任作出明确评判,为落实干部监督和问责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2008年以来,有关部门参考审计结果,建立诫勉谈话、责任追究等审计结果运用制度1300多项。

    (四)揭示问题,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2008年以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查出了一些违纪违规和损失浪费问题,以及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侵吞国有资产等个人经济问题。同时,将审计发现的严重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查处。审计中,注重剖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的成因,从政策、体制、机制和制度等层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得到有关部门采纳,社会反响良好。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