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直指“三公”倒逼预算公开更透明
京华时报 赵 鹏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1日】
【来源:京华时报】
字号:【大】 【中】 【小】
    
     6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审计署调研时指出,审计要为国家看好钱财,促进完善制度,审计结果要向人大报告、向社会公开、向人民负责,公开的内容不仅要有“总账”,还要有“明细”,让老百姓看得懂、好监督。
    对照总理要求看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会发现审出的问题更详细,病根找得更准,让人看完更明白。报告更从制度层面直指“三公经费”等行政性支出居高不下的死结,提出建设俭朴政府应建立真管用、强约束、能控制的长效机制。
    此前公开的58个部门审计结果是一本“明细账”,各类问题一览无余,特别是对外公开的部门预算执行表格,内容更加细化,预算是超支还是结余,原因是什么,都作出了反映和分析。而更加透明的审计结果,无疑也会“倒逼”各部门在预算公开上有所作为,交给老百姓一本明明白白的预算账本。
    今年的审计报告指出,58个部门2012年审计涉及的资金有16%未执行,结转结余高达356亿,预算执行不完,政策效果就体现不出来。究其原因,除了编制不细化等技术层面的因素,更重要的在于部门工作计划与预算安排不衔接,这恰恰是预算管理的体制积弊。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后续改革跟进,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动体制“手术”,彻底去病根。
    审计结果公开,让百姓看得懂,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是一个新起点。人们期待审计能用“火眼金睛”看好国家钱财,紧紧盯住、管好用好宝贵的财政资金,当好公共资金的“守护者”。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