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署发布2012年度审计报告呼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2日】
【来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字号:【大】 【中】 【小】
    国际在线消息:据新华社电,一年一度的中国中央财政审计工作报告27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报告显示,过去审计中出现的老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地方开设大量财政专户、中央部门财政资金闲置、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被违规使用、保障房专项资金被挪用等等,可以说是“屡审屡犯”。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当天在作报告时首次明确指出,财政体制的弊端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他呼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保障地方政府履行事权所需的财权。详细情况请听本台记者李蔚的报道:
    27日下午,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作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时明确指出,当前财政体制与深化和发展方式转变不相适应。比如,有的地方还在用财政资金补贴竞争性企业。被审计的18个省中,近两年来,有7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补贴或兴办竞争性企业,其中8亿元补给了限制类行业。但另一方面,该政府管的民生等领域却投入不足,抽查的54个县中有47个县的民生投入多项未达标。而像老百姓长期反映的教育、卫生、支农等支出责任事项却出现了上下级政府交叉安排支出问题,有些事没人管,有些事却管太多。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副所长刘力云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体制。“这个根源可能就在于我们这个制度不够完善,体制还需要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实是一个非常深层次的问题,它的核心实际上是各级政府的预算收支范围的问题和管理权限的划分,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财权、事权的划分问题。”
    中国自1994年起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即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也就是指政府在公共事务和服务中应承担的任务和职责来确定其相应的财权,通过税种的划分形成中央与地方的收入体系,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模式。近20年来,这种体制对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消除地区经济发展落差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至今仍未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导致本应通过财政体制解决的问题,大量以转移支付来解决,地方政府缺钱花,只能从中央转移支付上想办法。27号发布的审计报告就显示,目前中央转移支付占中央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规定专门用途的转移支付占中央转移支付比重均高达60%以上。
    审计科研所所长崔振龙表示,中国实行的转移支付目前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规范现象,也再次证明了当前财税制度改革的急迫性。“这个我们跟发达国家不太好比,比方说美国是联邦制政府,州政府一般相对独立,所以转移支付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数量也不是很大。但是需要说明的就是,在这些国家,转移支付的政策是非常明确的,哪些事谁办?哪些钱谁花,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这个事没有划分清楚,也许原则上有,但实际在执行过程中,究竟哪些事哪级政府去办,这个界限是不清楚的。”
    审计公告还显示,当前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长率仍然高企。对此,审计署财政审计司副司长马晓方表示,地方政府的债务在很大程度上是跟体制相关联的,应加大力度保障地方政府履行事权所需的财权。“我没有自主能够安排的一块钱,相当一部分是你给我定方向了,你给我定项目了,我干什么,我地方政府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要体现我的政绩,体现我任期内的一些事情,就必须要债了,债务又没有纳入预算管理,它规模也好,还贷能力也好,就得不到控制,风险也就出来了。”
    针对这些问题,今年审计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事权,按税种的经济属性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充实地方税体系,保障其履行事权所需的财权,切实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清理撤销不属于中央事权的专项转移支付等意见。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