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路径(审计署广州办章争鸣)
章争鸣(审计署广州办)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2日】
字号:【大】 【中】 【小】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审计监督是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实现审计监督的跨越式发展是加强宪法实施和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意。《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对宏观经济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这是国家审计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是在适应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力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从而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对于国家审计来说,审计生产力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来推动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当前审计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呢?笔者认为应从推动审计发展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这对矛盾关系着手分析。

    一是尽早实现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的统筹,促进人力资源的高效整合。劳动者在生产力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专业素质过硬的审计人员无疑是推动审计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意见所指的审计全覆盖不仅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全覆盖,也包括各级地方政府管辖下的相应业务监督全覆盖。在当前审计人员总体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盘活现有的审计人力资源存量是摆在各级审计机关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实际上,有些地方审计机关的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都不容乐观,在一级政府一级审计的现行管理体制下,这种状况对于实现审计全覆盖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实现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的人财物统筹,可以在一个较大的省级范围内科学全面的统筹审计任务和灵活机动的调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人力的机动性和增强审计执行的独立性,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有效推动实现地方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二是充分利用行业大数据,实现审计监督时空无死角。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性质的主要标志。审计的生产工具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演进,经历了最原始的手工查账、简单的数据分析、再到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化。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里,各行各业都通过多年积累产生了一批记载过程指标以及包含特定信息的行业大数据。这为国家审计的生产工具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发展契机,可以实现审计监督的动态化、常态化和不间断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监督全覆盖。审计可以通过充分利用这些数据,总结产业运行规律,分析行业发展趋势,挖掘典型个体案例,从机制完善上提出审计建议,从查处经济犯罪上实现精准打击。

    三是大力推动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推动社会审计市场的蓬勃发展。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审计的生产关系除了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外,还存在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之间的关系,且后面二者互为补充、共存共荣。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政府审计业务也可以分为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在审计人力资源总体有限且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国家审计可以通过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来完成审计过程中涉及到的非核心业务。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政府审计人员集中精力实现核心领域、关键业务和重要环节的全覆盖,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激发社会审计的市场活力,促进形成一批具备专业素质的社会审计队伍。(章争鸣)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