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刘纪鹏: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深化国企改革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1日】
【来源:审计署办公厅】
字号:【大】 【中】 【小】

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掀起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浪潮,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担负着调整经济结构布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重要职责。如何让国有企业更好的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年初落幕的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完善国有企业监督制度,加强对国企领导班子的监督,搞好对国企的巡视,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由此可见,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是保证国有企业正常有序运行的关键环节,对于国企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审计监督作为国有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和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通过依法履行职责,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和制约,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要推进国有企业运行规范化,重要一环就是要完善国企财务审计制度,加大对国有企业监督力度,督促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企改革与审计监督的关系

审计是现代企业的“第三只眼睛”,企业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审计监督,国有企业的特殊所有制性质、重要经济地位以及深化改革要求,决定了对其加强审计监督的必要性。审计的基本职能决定了它在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过程中具有特殊使命,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和发展要求来看,审计监督在以下方面与其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是促进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审计机关在审计企业的过程中,客观的帮助企业分析管理不到位的原因,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促使企业内部管控能力得到加强。纵观近几年国有企业中出现的一些腐败现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由于旧制度的打破,新制度又没有完全建立,经营和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使得腐败分子有机可乘。因此,就要通过审计监督的手段来深化改革,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其次是加快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国有企业审计要对企业效益情况进行剖析,有针对性的提出运营管理方面的建议,帮助企业挖掘潜力、改进管理、缩减成本,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同时审计监督也有助于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强化国企监管作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国有企业的运营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细化对国有企业的审计能够提高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管效率。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必须依靠审计进行监督,以确保国有资产评估的真实性、产权界定的合规性,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优化国有资产投资结构,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

审计公告制度的意义

审计公告制度是国家审计机关将审计事项通过合法有效载体向社会公开的一种制度,对国有企业的审计公告可以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审计整改意见,深入剖析原因,加强风险管控,规范管理行为,建立长效机制。从世界范围来看,积极有效的推进审计公告制度已经成为国际通行做法和各国审计机关的必然选择。发达国家诸如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审计机关均在必要时通过报刊、网络或电视电台等媒体向民众公布审计结果。

在我国,审计署从2004年开始将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结果公告逐步规范化、公开化,审计公告制度在推动经济发展、监督国有企业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方面,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结果进行公告可以对其进行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利用社会舆论监督传播范围广、反应速度快、影响震动大的特点,把审计发现的问题曝光,利用社会压力逼迫相关问题企业进行整改,从而达到审计目的。另外审计公告制度的实施同样有利于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在十八大以后掀起的国企反腐风暴中,多名国企高管被查处正是从审计署向中纪委移送的审计结果材料中发现有关线索,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国家反腐倡廉建设,保护了国家财产安全。

深化国有企业审计的路径选择

当前,经济社会正面临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步伐逐渐加快,国有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健全、信息化水平提升,内部控制进一步完善。同时,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涌现,传统审计方法无法完全满足需求,国企审计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转型与升级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国有企业审计。

首先,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宏观性、全局性的思维模式。从制度、体制和政策层面分析国有企业现有布局、发展和监管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转换角度拓展国企审计范围,深化企业审计。针对目前国有企业资产营运效率不高,抗风险能力差的现状,审计机关应从推进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角度进行审计,提出审计建议。

其次要创新审计技术方法,通过技术升级来深化国企审计。以往,国企审计一般都是事后审计,当审计发现违规问题时,国有资产已经被侵占或者流失。审计机关要更新审计观念,积极创新审计方式,通过审计信息化等新的技术方法来深化企业审计,主动感知企业苗头性问题,把风险消灭在萌芽阶段。

最后要加大跟踪督促整改力度,促进企业审计结果公开化。针对被审计单位一些问题屡查屡犯、消极整改等问题,审计机关要在初次审计基础上跟踪督促整改,通过人大的权力监督、部门的联动监督和社会的舆论监督,达到提升审计成果,强化审计整改工作的目标。(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刘纪鹏)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