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审计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月胜:创新审计发展 认真履行职责 强化国家审计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2日】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审计厅】
字号:【大】 【中】 【小】

近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及“反腐、改革、法治、发展”要求,突出审计工作重点,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揭示和查处公共资金使用、公共权力运行和公共部门履职尽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完善体制机制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了审计监督职能和建设性作用。审计工作报告的发布,引起了各界专家学者的广泛热议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今年的工作报告秉承了以往报告“内容丰富、分析透彻、着眼民生、推进改革”的特点外,更加突出了“勇于创新、勤于探索、敢于亮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逐步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2014年的审计工作按照“财政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促进了政令畅通;加强对财政管理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推动了财政提质增效;加强对重点民生资金和民生项目的审计,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资源环境审计,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经济社会运行中风险隐患的揭示力度,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2014年,审计资金的数额之大、种类之多、范围之广,向实现“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的审计监督全覆盖又迈进了重要一步,再次向全国人民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当好维护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审计工作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贯穿始终,报告中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对侵害国家利益、危害国家经济安全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对苗头性问题及风险隐患给予揭露和警示,对制度缺陷给予建议,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线索的揭露,促进依法行政,严肃纪律,惩治腐败;一手抓深入揭示造成审计发现问题的体制障碍、机制制约等,促进深化改革,为国家经济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当好国家公共资金的“守护者”。为推动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高效利用,审计人员以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为准绳,对重点资金、重点项目进行审计,不留盲区、不留死角。审计过程中不仅注重资金安全性也着眼效益性,不仅要求及时性也关注合规性,不仅深入揭示风险也严格督促整改,不仅侧重揭示问题也合理提出建议,审计一个单位、整改一个单位、规范数项资金、造福万千百姓。对审计的每个项目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对查处的每个问题追责问责坚决整改,使被审计对象放弃侥幸心理不敢“踩红线”、“闯雷区”,形成一条隐形但坚固的“警戒线”。

充分发挥反腐败“利剑”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审计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审计机关为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发现苗头线索不放手,注重结合新时期腐败案件的规律和特点,及时调整切入点,密切关注异常事项,深挖大案要案,同时不忘对案件进行分析,力争在制度层面发现漏洞,为实现源头反腐总结经验、贡献力量,另外通过对复杂贪腐案件的发现和查处,也在舆论上对徘徊在党纪国法边缘的人员形成威慑力,推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成为财政公开信息的“解读员”。随着近年来中央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等重要财政信息的公开,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实现,而一年一度的审计工作报告更是使公民的这种权利得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审计工作报告将公开信息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呈现在公众面前,引导公众以参与者、监督员的身份进行解读,实现信息公开的初衷和意义,可以说,审计工作报告实现了审计结果公开化,而引导公众解读信息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初级审计全民化。

审计工作报告是对过去一年工作成果的总结,是几千审计人员工作几百个昼夜奔袭数万公里,以汗水和心血凝结而成的,其中有成绩也有不足,有困难更有进步,愿国家审计继续“当好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和反腐败的利剑”,不负重托,肩负起时代、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内蒙古自治区审计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月胜)

【关闭】    【打印】